專家:孔子對當代中國的價值在于輸出價值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0-07]
今年是孔子誕辰2562周年??鬃庸世锴芳芭c“沾親帶故”的各座城市,幾乎均在孔子生日當天舉辦了形式多樣、參祭人數不等的紀念活動。
今年各地祭孔活動的最大特點是普遍壓縮了規模、排場和時長,沒看見天價邀請明星大腕為祭孔活動硬撐門臉兒的現象,各地也未借此廣邀天下賓客,舉辦徒有虛名而燒錢無數的諸如“孔子搭臺、經濟唱戲”之類的節慶活動。今年的祭孔,很可能是孔子在改革開放后被“重新落實政策”30余年來,最為簡樸的一次。如此節約精簡,顯然是受制于中央“八項規則”和五部委“節儉辦節慶規定”之剛性約束。就此變化,輿論顯然是歡迎的。
孔子被尊為儒學始祖,集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大成,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與傳承,迄今無第二個思想家和教育家可與之相提并論,自然而然地成為文化旗幟和傳承對象??鬃拥臍v史地位和現實影響迄今依然交相輝映。然而,在孔子出生后的這2562年間,他在不同時代的地位和待遇,都是受制于特定時代的政治與文化需求而給予的。封建王朝先不提,單從上世紀初“五四運動”高喊“打倒孔家店”,到“十年浩劫”期間荒唐的“批林批孔”,再到改革開放年代后,孔子旅游、孔子經濟等等的熱鬧喧囂——僅最近的一百年間,孔子就被當成“燒餅”,來來回回翻了好幾個個兒。
放眼世界,各國歷史上雖都有知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如孔子那樣,能夠在25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始終擁有世界性的影響,還真找不出幾個。因此,盡管在當代世界范圍內沒有任何一種思想學說和教育流派的基本框架是繼承孔子的學說和思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照樣要對孔子表達了十二分的敬仰與推崇。
這就足夠了。得益于35年的改革開放打下的四個現代化之初步物質基礎,當中華文明的偉大經濟復興已達到一定的歷史高度時,重振中華文化不但有了相對充裕的物質基礎,也初步具備了天時、地利和人和。這就是孔子對于中國的當代價值之所在——作為一個大國,不僅要輸出產品,更要輸出價值觀。雖然孔孟思想不能代表中國的全部內涵,但是反觀周邊保持了良好儒家文化傳統的國家,證明儒家思想還是可以繼續和現代社會相匹配的。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英國工業革命后英語隨“英國制造”強勢輸出,靠的是炮艦政策支撐下的殖民奴役,本質上屬于文化滲透乃至于文化征服。而今天中國文化的輸出建立于兩大因素,一是各國與中國進行廣泛經貿合作為基礎的廣義合作之必須;二是國家有了經濟實力后,適度、適當、有節奏、講策略地向各國推介漢語,傳播中華文化。語言是交流工具,之后才有文化傳播和影響,國外尤其是西方世界面對“漢語輸出”的強勁勢頭說三道四也不奇怪。
全球化視野下,孔子“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大同思想,與當今中國大力倡導的和諧世界理念一脈相承。就是放在國內看,多元化帶來的價值分裂和沖突同樣有賴“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求同存異思維加以彌合。在這個意義上,未來每年祭孔,應當繼續以今年為榜樣,力戒豪華排場,力求手段與內容創新。(刑理建 學者)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