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敖漢旗掘出華夏第一村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2-21]
《光明日報》(王衍詩 王玉民) 說起內蒙古赤峰市的敖漢旗,好多人會感到陌生,但在國際考古界,這里幾乎無人不曉。因為它擁有令國內外考古學者都感到興奮的“華夏第一村”。近年來,不少國際旅行者慕名而來敖漢想一睹“華夏第一村”的風采,但因當地政府無力保護而復埋地下只好嘆氣而歸。在最近舉行的“敖漢華夏第一村教育促進會首屆年會”上,一些考古界、文化界、學術界、經濟界的專家學者共同呼吁:保護、開發、利用好“華夏第一村”的文化資源。
為何稱“華夏第一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國祥介紹,自1983年至1993年,敖漢興隆洼遺址先后經過6次大規??脊虐l掘,揭露總面積3萬余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期別的興隆洼文化半地穴式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同時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及動植物遺骸資料,由此提出了“興隆洼文化”的命名。興隆洼一期聚落內的房址均成排分布,秩序井然,最大的兩座房址面積各達140余平方米,并排位于聚落的中心部位,居住區的外圍環繞一道橢圓形的圍壕。通過對房址內出土木炭標本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距今8000年左右。這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經過全面考古發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由于具備了“全面發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這三個條件,故將興隆洼遺址稱之為“華夏第一村”。興隆洼遺址的發掘工作先后被評為1992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八五”期間十大考古新發現、二十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并于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敖漢旗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史前文化最為發達。40余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的三代考古工作者一直在這里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目前已確認該旗境內共分布有新石器時代至青銅器時代的遺址4000余處,約占內蒙古自治區古遺址總數的1/6。通過考古發掘正式命名的考古學文化有小河西文化、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在同一旗縣內提出四種不同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全國僅敖漢一例。興隆洼一期聚落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是中國8000年前建筑史上的奇跡;二期聚落中心房址內發現的人豬合葬現象,具有明顯的圖騰崇拜之意,在中國新時期時代埋葬習俗中尚屬首例;興隆洼遺址出土的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也由此將我國琢磨和使用玉器的年代上推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時期時代中期;墓葬內出土的蚌裙是中國史前時期最完整的服飾資料。興隆洼遺址的發掘和興隆洼文化的提出,確立了西遼河流域與黃河流域史前文化并行發展、相互影響的歷史地位,為研究中國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實證。
為了讓沉睡在敖漢地下八千年的古文化在西部大開發中發揮出效益,敖漢旗教育局局長邵學貴等組建了“敖漢華夏第一村教育促進會”,力圖引進資金著手對“華夏第一村”的復原工作。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