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民俗、民間文化熱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2-06]
今年的春節,堪稱是近年來最具民俗色彩的農歷新年--中國結、花燈裝點著大街小巷;剪紙、彩繪、藍印花布成為商場和居室布置的時尚物件;唐裝和綴有民族織藝圖案的時裝成為服飾新潮;而各地的旅游景點,更是彌漫著濃濃的民俗風情,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民間年俗、禮俗,原始古樸的民間手工技藝,令游客心醉神迷……這一切,無疑為日漸升溫的民俗熱、民間文化熱又添了一把火。
大眾對民俗、民間文化的普遍熱情,確已構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這一波民俗、民間文化熱是如何產生的?它傳遞出怎樣的文化信息,其背后透露出哪些社會文化心理的變化?
民俗、民間文化熱的興起,源自社會文化觀念的轉變
任何文化現象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當下這股民俗、民間文化熱想必也是如此。造成這一現象的深層的原因是什么?其背后有怎樣一些因素在起作用?
當前這股民俗、民間文化熱的發生,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整個社會的文化立場、文化觀念的轉變,這是這一波民俗、民間文化熱的一個重要的動因。過去大家比較關注上層文化系統,但從現代民俗學、文化學的角度看,精英文化常常是很表層的,不及民俗文化、民間文化那樣具備基礎性、本質性。
歐洲文藝復興的興起,從文化上分析其實就是民間文化、民俗文化的覺醒。中國二十世紀初,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周作人、胡適等人都很關注民間、民俗文化,當時各個學科的人都參與到民間、民俗文化的研究中來,討論它的內涵和價值。這一舉動表明了那一代人走向民間的文化立場。
現在,中國的文化研究又一次轉向民間、民俗方面,表明了大家在考慮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的文化構成究竟是什么?文化力量到底在哪里?這是對民族固有的文化系統的
深刻反思。
我們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間文化之中
雖然時下民俗、民間文化藝術受到大家的推崇,但它的現實處境好像并不令人樂觀。在民間文化的保護、利用方面有哪些值得關注和重視的問題,怎樣才能改變這一狀況?
日本文化學家曾經介紹,他們在民俗、民間文化方面投入的資金,超過基因工程研究。很多日本一流的學者、科學家都參加到這方面的研究中。而我們似乎還沒有充分注意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這是宏觀上的差距。從具體的情況看,還有幾個應當認真對待的問題:
其一,民俗文化傳統的功能與現代社會的功能要求有沖突。例如古建筑,從審美的角度看,它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但是從功能角度看,它的設備、布局等常常不符合現代生活的要求,住著不舒服。面臨這種沖突,經常會出現兩個極端:要么全盤保留,要么全部推倒。日本京都、法國巴黎等城市采取的是外部修舊如舊,內部進行不顯眼的功能性改造的方法。而我們對自己的民間、民俗文化遺產如何保存,現在還沒有成熟的系統的方案。
其二,對民俗、民間文化的研究缺乏理論深度。很多人用獵奇的眼光、消費的眼光看民間、民俗文化,不懂得它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生命,人的生命是由生物的DNA和文化的DNA兩部分組成的,文化的DNA在哪里?主要存在于民俗、民間文化深層的心理結構中。用民俗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存在于民俗的"思考原型"中。這種思考原型,決定了人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審美觀念、生存取向。我國的民俗學、民間文化研究還比較薄弱,甚至還有人以為這種研究不過是整理整理民間故事,不知道它的重要性。甚至至今仍有人抱著封建等級觀念,把文學分為上中下幾等,視民間文化、民間文學為下里巴人,這嚴重影響了這一學科研究的深化。
其三,對民間文化、民俗文化遺產存在著破壞有余、保護不足的問題,有很多盲區。如上海地區就有很多民間文化積淀,顧頡剛先生曾經在這里收集過口頭流傳的文學,編過一本《吳歌甲集》。我曾經與國外學者一起到松江考察,那里的老百姓還記得不少民間歌謠,完全可以出一本新的《吳歌集》。但我們現在的不少大型文化集成工程中,根本看不到這些項目。這方面應當立法,加強保護力度。
此外,在日益國際化的大環境下,充分利用本土的文化資源發展本國文化,這是個刻不容緩的課題。日本人開放的歷史很長,他們重視了兩個東西:一個是利用西方的文化成果,另一個是運用日本文化改造西方文化的成果,充分發揮日本的傳統文化的活力。他們有一些觀念值得我們注意。比如,他們認為,民族的風俗習慣可以轉化到具體的物質生產中去。日本的電器靈、巧、小,日本的汽車比美國的小巧玲瓏。這并非因為他?quot;小氣",而是因為日本有喜歡小玩意兒的傳統。像WALKMAN(隨身聽)這類小電器,技術都是歐美的,日本人把它微型化了。這就是用傳統的思考原型,對新的事物進行改造,把外來的東西化為自己東西的典型例子。這啟示我們,在開發和利用民間文化資源的同時,要特別注意汲取其中智性的成分。
尋找民間、民俗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有機連接點
一個有意思的情形是,民俗和民間文化熱的興起,恰恰出現在中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這是否可以看作民間對于維護本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此對抗文化領域的全球化趨勢的一種集體無意識行為?
在當前學術文化界,確實存在著這么一種憂慮,擔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民族文化會消失殆盡。我個人對此還是比較樂觀的,因為WTO的基本原則中有一條:支持本國文化的個性化,支持各國文化的多樣并存,支持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歐洲,不少國家對那些他們認為有損本國文化的商品,可以加收較高的關稅,比如音像制品、電影等,文化方面并不是完全開放。某種意義上,中國加入WTO,恰恰給本土文化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使中華文化能夠更加被世界所了解。像伊朗電影,他們采取小作坊式的制作,很有自己的風格。他們的人力、財力完全不能和好萊塢相比,但在世界電影界獨具一格,確立了他們的地位。沒有藝術國際化的新環境,這是不可想象的。
摘自《光明日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