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冀少峰:為什么要“再水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8-19
    2012年12月,我和魯虹先生于湖北美術館策劃舉辦了“再水墨——2000-2012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并在藝術界引起了關于水墨藝術的話題與討論。那么,為什么要“再水墨”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不得不反思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文化一直伴隨著并成為這個進程中的一個敏感話題。而作為中國當代藝術一個重要分支的中國當代水墨,由于水墨這么一個天然與生俱來的那種民族的符號、民族的根性、民族的文化禮儀等表征,更深層次原因其實在“再水墨”背后,有著一個再中國化的討論與背景。

    毋庸諱言,2000年以來的中國社會正面臨“數千百年來未有的變局”。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社會的發展格局的變化。首先,我們從一個傳統型的國家逐漸向現代國家的轉型。自清末至今,在接受現代文明的過程中,我們的社會不斷遭受著前現代和現代化的種種陣痛。其次,我們的國家逐漸完成從農業國家向新型工業國家的轉型,而且這種轉變正逐漸走向完成。第三個轉型即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劇,我們日漸脫離了鄉土社會而全面邁向了城鎮化。而在城鎮化過程中所暴露的種種問題,如“三農”問題、生態問題,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了在城鎮化過程中鄉土社會的轉身之痛。由此,不難發現,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激烈變化不可避免會影響到文化藝術的發展變化。

    而當我們去談論關注中國當代文化發展的狀貌時,又不能不注意到這么一種傾向,即執政黨政治文化的“再中國化”。因為自1990年以來,在中共政治文化里面,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作為口號越來越多地出現。那么,“再中國化”又意欲何為呢?其實“再中國化”就是要自覺地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正能量。而作為民族文化符號與禮儀的水墨藝術無疑又是“再中國化”在藝術領域的表征。也可以說,水墨藝術往往被賦予一種改造中國社會的偉大使命。但究竟哪種水墨具有這種歷史擔綱呢?在此,筆者認為,“再水墨”則是以當代視角,對傳統意義上的水墨有著一種顛覆與超越。它不僅僅是在媒材樣式與觀念形態上,更深層次講,它其實是試圖重新建構一個新場域,這個場域就是一個關乎“中國畫”的評價標準和教育體系。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再水墨”并不是結果,它實際上是在“再中國化”的討論中,中國向何處去,中國文化向何處去,中國水墨藝術又向何處去的問題。它的真正意義則是提出了水墨藝術在未來的可能性。但活躍、沖動與豐富,特別是夾雜其間的混搭、多義與多元,新的中國性無疑又構成了“再水墨”2000年以來中國當代水墨藝術的關鍵詞和視覺敘事路徑。那么中國當代水墨就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用怎么樣的方式來回應變化的社會的問題。當然,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段,中國當代水墨不斷地適應這個變幻不定的社會現實,不斷尋找新的話題新的符號,以期迎接社會的挑戰。

    “再水墨”超越了把水墨作為中國文化精粹和代表的理想,超越了對水墨的種種約定俗成的規范,破除了籠罩在水墨藝術頭上的種種清規戒律,破除了水墨的基本規則,打通了水墨藝術進入當代的途徑。于是,“再水墨”這種新的水墨形態無疑被放到了一個日益開放與多元而又充滿著活力的當代文化背景中。它不僅導致水墨藝術家對水墨藝術的一種再理解,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我的視覺思考與表達融入到當代文化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在此,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再水墨已悄然地把架上水墨的概念解構了。它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文化方式,它以一種開放性、包容性、國際性、顛覆性,從根本上改變了水墨藝術的“慢半拍”的窘境。它已然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種文化表征,并開始蔓延到各種藝術方式中。于是,傳統的某些元素成功地轉換為當代情懷的表達。再水墨無疑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找到了有效的表達方式,并愈來愈以一種差異性的民族身份參與到了越來越廣泛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再水墨帶來的突出變化,則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一、與水墨有關的裝置與影像

    裝置藝術的當代特質也使其成為后現代藝術的一個主要表現。而其特點就是一是要有空間和體積。傳統意義上的水墨強調卷軸、把玩、留存久遠,但裝置藝術則可以在做完之后馬上消除,并不追求永恒和不朽。而空間和時間界線的消弭,水墨的語言特性在當代社會批判精神中的消失與重構,都引發人們對水墨與裝置間的結合所產生的再水墨形態進行討論。而網絡化的生存現實和科學技術與多媒體手段的介入,虛擬化的精神體驗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于是一種無筆無墨的再水墨表達,如設計水墨、光影水墨、影像水墨的出現,使水墨表達開始從架上走到架下,從紙介質走向綜合媒材,從二維轉向了三維,從靜態走向了動態。這不僅改變了水墨藝術的展示方式,在閱讀方式和審美習慣上也是一個顛覆性的變革。

    二、非水墨藝術家的水墨情懷與表達

    再水墨重要的并不是水墨,不是材料,而是觀念的呈現。一些成熟藝術家在新的敘事情境下,在強調自我原創性基礎上,愈來愈注重立足傳統文化的基礎,同時彰顯當代文化特征。由于他們沒有水墨的包袱,反而在探索水墨新的可能性上做的更加開放與自由。

    三、水墨新意象

    仍有部分藝術家一如既往地堅持架上水墨探索,仍然堅持用架上水墨作為應對藝術與社會變革的思想武器。盡管他們用于表達的仍然是傳統的媒材,但它和傳統水墨有著截然的區別,即它是當代的社會生活在當代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它關注的是當代人的生存狀況與生存境遇:它有著當代藝術一貫的問題意識,彰顯著一種追問精神,體現出了一種深刻的人文關懷,直入當代藝術的堂奧。

    四、微時代的水墨新方式——微敘事、微體驗、微表達

    在大眾文化興起、圖像時代來臨之際,全球資本一體化不可避免地給人們靈魂深處帶來了巨大變化。而70、80后們既能敏于時代變遷,又能從自我的生存體驗出發,他們以一種浪漫、幻想,抑或是夢游與妄想,置身于一個虛空的網絡化的生存現實,他們營造的是屬于自我的話語空間。特別是在微博、微信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的同時,藝術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圖像的逼真動人,手機閱讀的快捷便利,當數字開始擠壓文字,界面不斷欺負紙面,讀圖日漸代替讀字,我們可以看到一種以個體方式展開對社會的一種微抵抗。他們用自我內在的激情,真實記錄著我們生存的社會現實,又通過自我的一種對當代社會和藝術人生的微敘事來消解宏大敘事,用微體驗去消解社會主義經驗,用微表達終結了一代人的集體主義經驗和集體主義記憶。微時代的水墨,仍然折射出的是藝術內在形態和新一代藝術家心態的深刻轉變。這不僅僅是視覺圖像的轉向,更是微時代的一代青年對激變的社會現實所作出的激情思考和視覺想象。整個社會的宏觀結構發生激烈變化的同時,激變的社會必然迫使他們作出自我思考和判斷。那么用怎樣的方式來回應社會的變化問題呢?因為微時代所帶來全球信息的公開與透明,以及從中出現諸多不曾遇到想到的問題,僅僅依靠現成的知識儲備、思想儲備難以回答。因此,新一代藝術家敏銳地抓住了微時代的文化脈搏,又非常機敏地針對微時代的文化問題,作出了回答??梢院敛豢鋸埖刂v,微時代的水墨正是再水墨走向未來的憧憬與期盼。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