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門口長城有望成為遼寧首家世界文化遺產單位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1-31]
?。ū緢笥浾哧愮鶐r、王鵬,實習生繆莉華) 在歷史上素有“京東首關”美稱的綏中縣九門口長城,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于近日初步的考察、論證后,將有望在年內成為遼寧省第一家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文化保護單位。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這一喜訊后,立即趕赴綏中縣九門口長城,對其歷史背景、現狀及如何準備迎接評比工作進行了采訪。新聞事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考察我省申報項目
記者從省文化廳了解到,1月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大衛·米其姆在遼寧省文化廳有關領導的陪同下,考察、論證了葫蘆島市申報世界文化項目的綏中九門口長城、興城古城墻。
在考察期間,大衛先生先后爬上九門口南北兩側近兩千米的古長城,仔細查看了九門口長城的文物原貌、修復狀況,并認真了解了九門口長城的歷史淵源。在獲知這座始建于明代、被稱為“京東首關”的九門口長城是目前惟一的一座水上長城時,大衛先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表示將于今年3月末與國家文物局的有關專家再次來此考察,進一步決定綏中九門口長城參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具體問題。
據介紹,大衛·米其姆先生還先后考察了我省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其他幾個項目,對沈陽的故宮、關外三陵以及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申報情況進行了了解。
談及九門口長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準備工作,九門口長城管理辦公室的楊主任告訴記者,前期的修復工作早在1986年就開始了,到1989年竣工,當時共修九門口敵樓四座、圍城2座、墻體840米,九門口城橋1座。
1998年利用世界銀行貸款20萬美元,仿古維修九門口北段長城215米,并增修垛口及女兒墻。九門口長城管理處在當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北京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時曾派人和八達嶺、嘉峪關長城管理處代表一同前往到北京參加大會。
去年,遼寧省政府再次提出加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葫蘆島市成立了以市政府牽頭,由建委、土地、林業、人事、財政等部門參加的九門口長城申報工作領導小組,責成專人負責此事。同時逐步按照國際公認的優良水平對九門口長城周邊環境加以整治,并根據申報工作和文物保護工作的需要,結合葫蘆島市制定一系列地方性法規保護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長城極有可能借長城的“地利”而申報成功
遼寧省文化廳的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相關程序,我省申報工作首先要通過國家文物局的有關專家的認定。目前,我省的幾處申報地點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準備工作。
據省文化廳的工作人員介紹,由于北京長城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并沒有設定邊界,而九門口作為長城中與山海關密切相連的一部分,是長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而九門口長城極有可能借長城的“地利”而申報成功。新聞現場
九門口長城處處蘊含歷史遺跡
昨日,本報記者來到了位于遼寧省最西側、距山海關僅15公里的綏中九門口長城。在九門口長城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的講解、陪伴下,記者走進了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古長城。
剛剛進入九門口區內,記者不禁被這里奇美的風景所吸引,層巒疊嶂,山勢險峻,長城自山海關逶迤北上,沿起伏的燕山山脈盤旋升騰,直到錐子山上,氣勢雄偉。據工作人員介紹,更為有趣的是,這里城在山上走,水在城中流,九江河繞谷奪關,汩汩流出山外。
走到城橋下,工作人員又讓記者仔細查看下面的條石,一塊塊大而堅實。這條石的背后更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據記載“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都御使鄒來學修喜峰幾迤至一片石關城池”,萬歷年間修復一次,據考證把原跨河六道水門向下移百余米,以平穩水急,并將水門改建為八墩九孔城橋。這次修復較為堅固,整個建筑體系為磚石砌成。在城橋下百余米寬河面上鋪就7000平方米的條石,所有條石全部縱橫鋪砌,并用鐵水注成錠扣,把八個橋墩緊緊包圍,這片鋪石河面,就是歷史上成為“一片石關”的“一片石”。
記者又跟隨工作人員登上南北兩山,望著這些修建于數百年前的敵樓、戰臺、哨樓,記者耳畔似乎又傳來震天的廝殺聲。在南山最高處的“望海樓”環顧四周,北面俯臨九江河,南面可望雄偉的長城,極目遠眺更可望見遠處的大海。這里作為九門口的高地,可作為觀察戰斗和指揮戰斗的要地。專訪
大衛·米其姆先生談九門口長城
為了進一步了解國外專家此次考察的情況,記者幾經周折與大衛·米其姆先生取得了聯系。大衛先生介紹了他的一些想法。
記者:您此次來到遼寧是專程為考察我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嗎?
大衛:本來我是來辦理另外一件事,但通過有關方面的介紹,我知道遼寧省有幾個項目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我作為世界教科文組織的工作人員,作為國際紀念碑和遺址委員會木結構委員會的主席,主動找到遼寧省文化廳的同志希望能夠對這些項目進行初步的考察、論證。
記者:聽說您對九門口長城印象非常深?
大衛:九門口長城作為“京東首關”是惟一的水上長城,同時遇險山而斷,又能在長城上看到遠處的大海,很有特色。
記者:在進行了初步的考察、論證之后,您對九門口長城作為我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項目之一,在維護和修復上有什么要求?
大衛: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要求,文物資源以保護原貌為原則,越少修復越好。需要仿古維修時,要在少修的基礎上,用有限的資金保護更多的長城。
記者:據我們了解,你曾經參與了我國國內的麗江古城等多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評估工作,對于評估的過程、標準非常了解。根據您以往的經驗,能不能針對目前九門口長城的現狀提一些建議?
大衛:在初步的了解了九門口長城的一些情況之后,我認為應在九門口下方修一個坎坡,使九門之下在雨季不會存過多的積水,以保護九門墻體和“一片石”。同時還應強化宣傳力度,讓世界了解九門口長城的特殊風采。新聞背景
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長城始建于北齊(公元479—502年)明代以前,為重要的軍事關隘,史稱“京東首關”。此段長城擴建于明初洪武十四年,以徐達為代表的將軍率兵萬余人在山海關至水平嶺修關口三十二處,九門口當為其重要關口之一。
它橫跨百余米的九江河,享有“水上長城”的美譽。九門口長城全長1704米,城橋長97.4米。兩側各有圍城一座,為露天方形城堡,高10余米,邊長8余米,底部設有磚石箭炮券洞7個,是萬里長城中獨一無二的防御體系,這段長城防御設備有敵樓、戰臺、哨樓、烽火臺等,建筑均為磚石結構。
遼沈晚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