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郊考古發掘取得新成果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3-08]
本報上海電 記者余傳詩從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以往在良渚文化遺址曾發現有類似竹編物的痕跡,最近上海廣富林遺址的考古發掘證明:良渚文化確有竹編井圈。它表明,5000年前生活在上海地區的古代先民,在獲取生活用水時已經開始考慮衛生問題了,上海廣富林遺址第三年度的考古發掘自2001年11月下旬至2002年1月止。這次新發現的5座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多件十分珍貴的陶器。一件雙鼻壺上刻滿精致的鳥形細刻紋;另一件陶尊的腹部刻著幾個圖形符號:一只梅花鹿,一件帶柄的鉞,這兩種圖形符號組合在一起,在良渚文化中還是第一次發現。此外還有距今5000多年的獸形盉,器口似獸,器后部有扁鋬,似尾,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另有一件彩繪陶杯,杯身飾紅、黃兩種彩紋,也是以往非常少見的。這次發掘還發現了良渚文化墓地使用的多種祭祀遺跡,證明當時的祭祀活動有“燎祭”、“用牲”以及紅燒土三種形式。
上海廣富林遺址早在1959年就已發現,遺址位于松江城西北6公里,分布范圍超過10萬平方米。199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開始按規律有步驟地逐年發掘,計劃5年發掘完畢。在上一年的考古發掘中,研究人員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新的文化遺存,它完全不同于以往分布于該地區的所有其他文化,而帶有濃郁的中原地區新石器晚期文化特色。這是長江下游考古的重要發現和新的突破。這一文化遺存被研究人員稱為廣富林文化遺存,它的發現為探討4000年前族群的活動范圍和遷徙、環太湖地區的文化變遷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新材料。 光明日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