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黃秋生感嘆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 引漢字繁簡之辯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7-18
      日前,香港演員黃秋生用繁體字在微博寫道:在中國內地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此言一出,引發網友熱議。而主持人馬東打造的新節目《漢字英雄》也再次讓人們關注起了漢字的文化起源與內涵。

      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有關恢復繁體字的呼聲也是屢見不鮮。黃秋生的話雖然有些偏激,可卻并非完全沒有道理。漢字的簡化運動,客觀上促進了漢語的普及和發展,但漢字簡化也確實造成了漢字傳承上的不連續,漢字的音形義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本來的光彩。

      這一點從正在電視臺播出的《漢字英雄》節目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果要追尋漢字的秘密,很顯然,繁體字要比簡體字更形象直觀。但是客觀而言,繁體字有繁體字的魅力,簡體字同樣有簡體字的長處。

      黃秋生“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的言論多少有些危言聳聽,不可否認如今大陸在傳統文化、傳統禮儀的堅持上,不如港臺更有傳統味道,也不可否認當前華夏文明的確面臨不小的危機。一種危機是來自于華夏文明自身的傳承危機。黃秋生所說的文字危機其實只是一個方面,我們現在除了讀不懂繁體字,拋棄的還有傳統禮儀、傳統文化和傳統的道德秩序。另外一種危機是來自外來文化的沖擊,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沖擊。雖說“華夏文明已死”太過偏頗,但“華夏文明”面臨危機確是不爭的事實。 關東客

      支持方

      黃秋生良藥苦口  

      司馬童

      黃秋生所稱的“正體字”,即已被好多人束之高閣的繁體字。盡管港臺及其他地方的華人,如今仍在把繁體字當作“正體字”,而且目前內地確有不少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于繁體字已所識不多,但由此而嘆“華夏文明大陸已死”,顯然有些以偏概全,引發熱議當屬必然。

      黃秋生是香港知名演員,也是港臺演員里面少有的敢于直言不阿的一位,他敢說話不僅在于批評同行,也敢于自我批評,他曾自嘲“拍過很多爛片”。幾個月前,黃秋生在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便毫不隱諱地提出批評,內地有些劇組染上了香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歪風,而好的東西偏不去學。對于這樣一位“有話直說”的個性藝人,就算他對“華夏文明”的傳承見解或存偏頗,我想也大可不必怒目而視、惡言相向。

      莫對黃秋生的炮轟不以為然。應該看到,作為“華夏文明”的瑰寶之一,對于繁體字的掌握與繼承,在局部地區和一定范圍,如今確實顯得有些境況不妙。簡化字當然不是扼殺“傳統文明”的罪過,因著時代的發展和推進,一些“舊”的東西逐漸成為“歷史的見證”,要說也是規律使然,無須苛責。但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繁體字所承載的獨具魅力的“華夏文明”,若被一些人“忘”得太快,倒也真有必要來及時指出,甚至像黃秋生那樣地“炮而轟之”。

      事實上,對于簡化字推廣使用之后,繁體字的“文化基因”如何保存,向來就有一種“書簡識繁”的說法。換言之,雖然現在我們要求使用簡化字,但卻并不意味著,可以“遺忘”甚至“廢棄”了歷史悠久的繁體字。從這個意義上說,黃秋生炮轟有“過半人”看不懂他的繁體字微博,其實還正是對“識繁工作”做得不甚到位的合理批評。

      “華夏文明”不會因著文字使用的由繁轉簡而消亡,正如流行使用“洋濱涇(中英文夾雜)”語言的香港地區以及時下層出不窮的網絡用語,同樣對于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構不成多大威脅。繁體字和簡化字,無疑都屬“華夏文明”繼往開來的脈絡和軌跡。只是,對于使用了數千年之文字瑰寶的“文化記憶”,確實不能像字體一樣被從腦海中“簡化”“清空”。否則的話,才是真的“愧對先人”了。

      何不妨把黃秋生的炮轟,當作一部“良藥苦口”的行為藝術教育片。有了這樣的心態,“書簡識繁”也許更易引起有關各方的重視,并讓年輕一代不致過早地忽略或陌生了咱們的“文明瑰寶”。

      反對方

      簡體字

      也是華夏文明

      黃秋生說,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 如果他不是以此炒作的話,那么他就有些沒文化了。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包羅萬象,漢字只是一個組成部分,即使大陸過半人不認識繁體字或正體字,也不表示華夏文明已死亡。正如網友馬前卒所言,大陸有接近一半人看得懂繁體字,這就是新中國的偉大成就,因為在舊中國,老百姓文盲居多,漢字幾乎是富家人的專利。只有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簡化了漢字,降低了學習漢字的門檻,廣大人民群眾才有機會有能力學習漢字。這是功德無量之事,簡體字對華夏文明的繼承和發揚光大,特別是對提高國人的文化素質功不可沒。從這種意義上說,簡體字也是華夏文明。

      我們承認,有些簡體字已經失去了繁體字或正體字的一些意義,多數字已經不能“望文生義”。這是不得已的遺憾,要簡化就得有犧牲,但并不表示簡體字就不文明,繁體字或正體字就文明。繁體字難寫難認,阻礙其學習和普及,比如,一個茴香豆的“茴”字要幾種寫法,有價值嗎?其實,港臺現行繁體字是被清政府以“筆畫最多者留”為原則大刪的“欽定正體字”,所謂的繁體字被詬病為殘體字?!皻報w字筆畫最多者留”的原則本來值得商榷,本來就不符合文字簡化的發展方向,文明何在?

      有網友說得好,“華夏文明靠的是仁義禮智信”,絕不是“筆畫最多”的繁體字就文明,更不是看懂甲骨文,才能拯救華夏文明。再說漢字簡化是歷史必然,漢字從金文篆書到現在的繁體字簡化字一直處在簡化過程中,從難認難寫到好認好寫,這才是漢字發展的大勢所趨,任何人也更改不了。繁體字是華夏文明,簡化字也是華夏文明。更重要的是,漢字只是記載或書寫華夏文明的工具,特別是在“鍵盤時代”,簡化漢字更容易充分發揮書寫工具的作用。因為與繁體字相比,簡化字的優越性“躍然紙上”。當然,在漢字簡化時代,最好也不要忘記漢字之美,同時正確使用文字,不要犯低級錯誤,有辱漢字,這也很重要。

      簡體字運動始于民國

      中國語言文字其實是不斷發展的,早在漢代,就有了簡體字,而草書是簡體字的重要來源,現行的《簡化字總表》中,唐代和以前的合計有166個字,宋代到清代出現的有175個字。

      事實上,漢字簡體化運動并非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后,其實在民國時期當時的教育部就曾經推行過簡化字,但因為戰亂等原因沒有能最終貫徹。1930年,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就出版了《宋元以來俗字表》,收錄了宋元明清所用的6000多個簡化字。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委員會認為簡體字的推行,將使書寫更容易。

      1935年國學大師錢玄同主編了《簡體字譜》,共收錄324個簡體字,并被教育部采納,1936年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共收字達4445個,簡體字基本來源于歷代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共收字3150個,約一半來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箲鸨l后,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為了讓更多人認字,簡體字得以較快推廣,在客觀上推動了文化掃盲。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