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價回購:不是噱頭就是陷阱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6-22]
“買一套郵票,保證一年后收益率能達到10%?!比涨?,有不少人都陸續接到北京一家收藏品公司打來這樣的推銷電話。
據了解,如今的收藏品市場“溢價回購”已經成為商家宣傳的常規武器,比如紅木商家給出承諾,4年后以兩倍的價格買回家具。與此同時,鉆石、瓷器、書畫等一系列藏品都曾被如此“利用”過。然而,在一些資深藏家眼里,這些所謂的高價回購“要么是營銷噱頭,要么是個陷阱”。
聽起來很美
據悉,北京這家收藏品公司推出的這套“十二生肖”大全套郵票每冊售價約2.5萬元。公司方面表示,客戶購買后,既可以自己收藏,也可以與公司簽訂相應的回購合同。收藏公司在回購合同上承諾,一年后將溢價10%予以回購,相當于一年后顧客可以拿到約2.75萬元。
“當然,如果那個時候這套郵票漲幅超過10%,你也可以不履行合同。之后公司仍然提供回購服務,但要收手續費?!变N售員這樣介紹,而在交流過程中,銷售員一直以“理財產品”來稱呼這套郵票,并稱“目前銀行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很少有超過5%的,投資這套郵票更劃算?!?br/>
無獨有偶,據一些藏友的反映,最近經常接到來自北京、上海、山西等地收藏品公司的電話,推銷的也是郵票、錢幣類產品,都包裝成理財產品在兜售,有的年收益率號稱高達30%。
占到便宜了嗎
“老把戲了,最后公司人去樓空的可能性很大?!焙贾葙Y深郵票收藏者吳先生說。據他介紹,早在5年前,北京、上海的報紙曾經刊登過一組廣告,一收藏品公司以980元的價格銷售“外交封”,承諾一年后以1200元回購,和現在的做法如出一轍,“結果一年后連公司都找不到了,很多人因此遭受損失?!?br/>
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北京的收藏品公司大大小小不下300家,大多租用的是寫字樓,很少有公司在一個地方呆到兩年以上。此前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消費者在一家收藏品公司買了東西,結果那家公司一年換了三個地方,“如果連公司和人都找不到,簽了合約又有什么用?”
至于那些動輒10%以上的高回報率,實際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以一家收藏品公司推出的繪畫郵票為例,這套郵票標價3800元,宣傳的噱頭是珍品郵票卻按“面值”銷售,讓許多人覺得占到了便宜。然而“此面值非彼面值?!眳窍壬f,“這組郵票中面值最高的是早年發行的敦煌郵票,面值800元,問題是,那個時候的1萬元相當于現在的1元,換算下來,這張郵票的面值只有8分錢,現在的市場價不過是50元?!?br/>
按市價計算,這套郵票只值300多元,商家只要賣出一套就夠支付不少人的回購。據悉,類似的操作手法還有很多,比如將臺灣錢幣的面額等同于大陸錢幣,不明就里的投資者很容易中招,“就說那套十二生肖大全套,市價估計只有1.5萬元,標價2.5萬元已經讓商家賺了整整1萬元?!?br/>
內情消費者知多少?
除了郵票,回購的對象還有紅木、鉆石等。例如,紅木家具約定一年后以15%的溢價賣回給公司。但據經歷過此的人士透露:“許多條件模糊不清,而且都不利于消費者?!?br/>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鉆石回購領域。商家普遍要求,鉆石本身要無任何損傷。問題是當初鑲嵌加工時如果產生損傷,一般是無法用肉眼發現,而且在回購取下時也可能產生損傷。這些條件都對消費者不利。鑒于鉆石商家在回購時要收取手續費,即便最后順利回購,算下來回報率也比銀行理財產品高不了多少。
業內人士表示,收藏品溢價回購的風潮始于前幾年,根本原因在于紅木、翡翠等原材料價格每年都有大幅上漲,對于商家來說,高價回購一舉三得:不但是有吸引力的促銷手段,而且能加快藏品變現,還是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換句話說,這是商家和市場之間的一次“對賭”。只要市場價格上漲高于商家給出的回報率,溢價回購就能繼續。說到底,一旦投資者發現自己手里的藏品升值了,很可能不會賣回給商家。但是,隨著這兩年市場資金面趨緊以及經濟形勢低迷,許多收藏品都呈現出量價齊跌的態勢,溢價回購開始變味。
在一位資深郵票收藏者看來,現在溢價回購已經很難說是營銷手段,更多是以高于銀行的利息向投資者變相集資?!氨娝苤?,大多收藏品的價值體現在長期持有之后,很少有藏品能夠保證每年都有穩定的升值空間,這本身就與一些‘溢價收購’所允諾的高額、穩定回報相矛盾。如果投資者看清這一點,就不會被那些收益率迷惑?!睒I內普遍認為。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