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到底從威尼斯學到什么?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6-18]
威尼斯雙年展歷經百年而不衰,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展會之一,被喻為“雙年展之母”,亦被稱為當代藝術界里的“奧林匹克”以及當代藝術的重要標桿。從威尼斯雙年展上能充分反映目前當代藝術發展變化和觀念演進。二十年前,中國人開始有機會介入這一藝術盛會:1993年度威尼斯雙年展的總策展人奧利瓦邀請了十三位中國藝術家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在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還不知道“當代藝術”為何物。自此,中國當代藝術在不斷發展前行時或多或少受到威尼斯雙年展的影響,中國當代藝術家也不斷努力尋求被世界所認同。十年后,中國館正式在威尼斯軍械庫落成,成為中國入駐威尼斯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當時間之駒再跨越又一個十年,來到2013年時,中國藝術家已經對這個國際舞臺毫不陌生。據統計今年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多達300多人,是有史以來中國人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人數最多的一次。外媒戲稱“中國的藝術軍隊”來了。但有意思的,如此大規模的進軍威尼斯雙年展并沒有給國人留下什么好印象,國內的爭議之聲反而響成一片,從策展人到藝術家無一能夠幸免。許多媒體將今年的雙年展稱之為“扎堆兒趕集”, 學術界更因為今年平行展數量如此之多而屢遭質疑。相對來說,外媒的態度要緩和許多,但也不乏指責威尼斯雙年展腐朽、商業氣息過重等。
誠然,這個成立于1895年的古老展會,也無法規避市場化的影響。正如藝術家方力鈞和2013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王春辰所共同提到的,一個有著百年沉淀的展會,還是有頗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無論是藝術的表現,還是展覽的策劃又或是整個雙年的展的運營模式。
當代藝術的“無限意象”
2013威尼斯雙年展是什么樣子?同行的一位歐洲記者幽默地說:“國家館售票處的隊越排越長。沒有幾件架上藝術,小幾百件裝置,千余件攝影作品,最后去探索無窮盡的影像?!睆耐崴闺p年展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更偏向學術和實驗性,探索所有藝術形式的可能性?!巴崴闺p年展最大的意義在于,你可以看到世界的當代藝術都在發生著什么,它讓你了解到原來藝術還可以是這樣的、那樣的?!蓖崴巩數氐牟丶襊ossati說。窺視世界正在發生什么,然后反思自己,很多藝術家都從威尼斯獲得了新的靈感,中國藝術家自然也不例外。
幾乎與威尼斯同期舉辦的世界頂級博覽會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上,曾策劃出一個特展,取名Unlimited(沒有限制的,官方翻譯:無限意象),旨在探索當代藝術的可能走向。這個詞用來概括威尼斯雙年展似乎也很恰當,來自世界的藝術家利用這個平臺展示自己的實驗和前衛作品,充分闡釋“藝術有無限可能”。
媒體總是習慣于去比較,拿中國藝術家去PK海外的藝術家,這個比較的意義其實不大。Possati說,“如果硬要說上一點區別,我認為中國的當代藝術似乎更觀念性,或者說觀念更集中。歐美的顯得觀念散又或是更注重形式感。但你硬要說哪種更好,這是不能有結論的?!?br/>
南京四方美術館館長朱彤認為:“有一點可以提一下,至少我看到在雙年展上的大部分西方藝術家,在藝術的探索和對藝術的未來的研究上,包括思想,甚至是有趣、好玩上,他們會走在前面一些,視野更加開闊一些。中國的藝術家相對來說(當然這里不是說所有藝術家都這樣),在藝術的表現手法上,可能還略顯陳舊一點。如果西方藝術家做比較,在這方面可能表現得最明顯。我覺得中國藝術家在未來,在藝術的思維和表現方式上要更加開放一些?!?br/>
但無論如何,在相比較中找出差距也許不是最重要的。雙年展我們學到了什么?藝術的無限表達形式:藝術原來是可以這樣的、也可以是那樣的。也許我們對藝術的理解不能用‘局限性’來解釋,因為東西方本身所具備的背景和認知有所不同。雙年展本身就提供了這樣一個舞臺,讓我們看到諸多的可能性。
當代藝術:如何表達?
就像意大利藏家Possati說得那樣:“當代藝術不是你受過多好的教育,有多少經驗,就能夠去欣賞和理解的。你需要了解其背后的理念、背后的故事,然后才能去欣賞它?!币惨虼?,當代藝術的表達,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展覽效果。一個好的展覽應該是主題鮮明,能夠讓人更容易接受其中的藝術表達。如果將中國的展覽放在威尼斯做一個橫向或者縱向的比較,策展的差距似乎是最表面也是最明顯的。今年中國的展覽從國家館到平行展再到外圍展,展覽的數量和規模都不在少數。記者在威尼斯隨機采訪了不下十來位歐美游客,讓他們談談對中國展覽的最深刻印象,得到的回答就是“挺多的!”具體的“印象”大都語焉不詳,很少有能說清楚。如果一定要選出印象深刻者,那么國家館可能會給人留下一些印象,畢竟她帶有強烈的符號性。即使中國的展覽沒有被這個水城全盤淹沒,策展之失策也難辭其咎。
在看完威尼斯雙年展后,南京四方美術館館長朱彤向雅昌藝術網談了自己的看法:“今年是中國參加雙年展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國藝術家多接觸這樣的國際性大展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可能還不太懂得在這個更大的舞臺上展示自己,大家更多地是把這當做一個機會,而不是更好地展示自己。但是,畢竟這才是剛開始,貌似中國當代藝術已經二三十年了,看起來是很國際化的,但是我們離真正的國際化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這個距離的產生主要是我們自己本身整個系統的運作離真正國際化系統的運作是有距離的。比如說展覽的策劃、布展的方式、藝術在今天的位置,與你想表達的中心思想?!?br/>
朱彤細數了中國與西方在策展方面的差異:“在策展方面,我們中國人做策展,總是喜歡做宏大敘事。所謂宏大敘事就是總是喜歡總結什么,或者展現過去的某一階段的多么重要的歷史,甚至是誰提出了這段歷史以及該怎么梳理。在這種大型的展覽中,喜歡總結歷史,并喜歡誰誰說了算這種感覺。但是西方的展覽很少這樣做,除非是非常大型的回顧性的或者梳理性的展覽。他們更多地是關注一個點,或者一個很具體的東西,也許是提出一個具體的問題?!?br/>
顯然朱彤非常贊賞這種能提出很具體的東西、未來的東西的策展方式。他認為這種策展方式“是具有先進性和挑戰性的。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加強的地方?!蓖瑫r朱彤對我們在策展的輔助方面也是有所欠缺的,“比如我們的畫冊、媒體公關以及我們的展廳布置。以上諸方面構成了一個系統。你可以比較一下中國的展廳和西方的展廳,還是有很明顯差別的。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也是中國未來需要注意的方面。我們經常會說:‘你覺得這個展覽有意思嗎?’有意思的概念是指這個展覽必須是比較新穎的,或者能夠打動你的地方。這是我們國內展覽現比較欠缺之處。我們現在還是有點想在這個國際舞臺上展示異國情調的意思,我以為這在今天是無效的和沒有意義的。我們必須拿出一些有意思的東西來直接和西方對話,或者直接融入世界的藝術圈里面。這樣我們的文化藝術才會變得更加強大?!?br/>
當代藝術:如何產業鏈化?
一個國際藝術展的成功與否,不僅需要在藝術方面往深層次探索,也不能完全脫離經濟環境以及對經濟手段的研究。那么在威尼斯,其雙年展系統的運作模式也是最值得我們借鑒的。
有研究認為,長年的水患不斷沖蝕威尼斯的地基,造成地層每年下沉0.5公分,如果再不加以搶救,預計威尼斯在2050年就會完全被海水淹沒。誠然,在個隨時都可能被淹沒的城市,唯一的產業就是旅游業。除了靠水城本身的魅力,藝術也這個水城非常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支撐。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雙年展已經融入了他們的DNA中,對威尼斯來說,雙年展早已超越雙年一度的狂歡,它成為威尼斯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威尼斯雙年展也不僅孤立地停留于藝術,它還有建筑、舞蹈等等,由此帶動起來的酒店、交通、餐飲等與旅游一整條產業鏈。Roberto先生(威尼斯前任市長介紹)說:“威尼斯雙年展的組委會的資金收入包括四方面來源:首先一個是政府給予的空間和國家撥付的資金。政府除提供一些空間外,意大利政府每年給雙年展投注一定的資金,雖然不多,但是肯定會有;其次,威尼斯雙年展自身的收入。這些收入包括你的展覽如果進入平行展的話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如果有其他需求還要支付另外的費用。這些費用都是從這些參展商和參展國家和參展人員那里得到的。最后,第四種收入是贊助商的贊助。雙年展在展覽期間為贊助商做廣告,構成了這第四種來源?!?br/>
“中國也有雙年展的城市但大多命懸一線!”朱彤認為:“其實我們應該學的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個系統,我覺得只要把一個好的系統建立以后,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有了,無論是藝術的贊助還是藝術本身的價值。商業是附屬于一個好的學術價值或者學術品牌之上。威尼斯的商業價值很簡單,在威尼斯雙年展的時候,酒店很貴,吃的也很貴,所有人花很多錢去租它們的平行展場地,全世界大的公司都想贊助它,連水上巴士都要貴一倍,咖啡也要貴一倍。這個商業模式的前提是你已經擁有一個很好的平臺。于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嫁接,全世界從事藝術的人都想來。一個很高的平臺就能得到它所想要的商業價值。所以這個系統是很重要的,這是中國最缺乏的?!?br/>
威尼斯雙年展開幕的時候,中國人熱熱鬧鬧的來了,很多人稍作流連后就很快退潮了。很多媒體甚至沒有親身來威尼斯走一圈,就隨流指責威尼斯這不好、那不好。藝術家鐘飆說到歐美游客的時候印象深刻:“很多歐美游客看作品是非常仔細的,眼神中就能讀到那種愛?!倍芏嗟闹袊私o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參與“聚會”和“社交”?;蛟S褪去一切的浮躁,也是我們向威尼斯表示敬意的一種方式。中國縱有這般差距那般不足,在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依然是重要的。在歐美的相關媒體以及游客看來,中國的進步是神速的,這與我們走入威尼斯不無關系……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