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竹風范——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1-28]
金秋十月,在北京中國工藝美術展覽館,專門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舉辦了其個人作品展——《汪寅仙紫砂藝術展》,同時還舉辦了其代表作《曲壺》藝術研討會。在那里,人們不僅欣賞到了汪寅仙大師巧奪天工的藝術造型,更領略到了她的作品所折射出的藝術感染力。
《曲壺》轟動陶藝界
日歷翻至一九八八年十月,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和中日友協為紀念「中日友好條約」簽訂十周年,在日本東京「后樂園」舉辦了「中國宜興陶藝名作展」。期間,汪寅仙大師的《曲壺》引起了轟動,參觀的許多陶藝家無不為傳統的紫砂工藝與現代陶藝結合得如此完美而擊節叫好,紛紛要求為《曲壺》舉行一個學術討論會。當時,由於展出時間短,事先沒有安排,故未能列入議程。時隔十三年后的金秋十月,這一宿愿終於變成了現實。
《曲壺》自一九八八年創作問世后,無論在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是在臺灣、香港展出,每到一地均要引起轟動。該作品先后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并發行成中國郵政明信片,還榮獲全國陶瓷設計一等獎、國際精品大獎賽一等獎等諸多殊榮。
《曲壺》的藝術魅力源自何處?
這是當代文人和藝人結合創造的一個典范。一九八八年初,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院)教授張守智和汪寅仙大師一起,為迎接「首屆宜興陶瓷藝術節」創作新品而苦思冥想。設計是一個思維過程,也是賦予形態生命的過程。他們從蝸牛的有機形態中得到啟示,尋找到了貫穿於造型結構的主線——圓的漸開線,從壺口開始,連接提梁,轉至腹部,并通過腹部延伸到壺嘴的主線,將形體結構的各部分溶於整體,獲得面、體、形與空間的和諧。一個長於造型理論,一個善於將平面圖形變成立體效果。就這樣,一件曠世杰作聞世了。
《曲壺》是汪大師紫砂光貨幾何形體創作的一個代表,她在繼承歷史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先后創作了《王回王方》、《均提》、《漁翁》、《韶石》、《神鳥出林》、《同樂提梁》等圓貨、方貨、提梁、筋紋系列的五十多個新品種,她嫻熟運用線與面的結合、塊與點的結合、線與線的交叉轉換過渡,作品造型典重,比例均稱,制作工整,光潤溫雅,古樸大方,內涵深厚,讓人們在品茗賞壺的樂趣中以完美的享受。
靈性造就紫砂花貨巨匠
汪寅仙大師不僅對光貨類的紫砂陶藝有極深的造詣,她的花貨類作品更是光彩照人。從藝四十五年來,她師隨吳云根、朱可心、裴石民及蔣蓉諸大師,以松竹梅及桃柏瓜果為題材,創作了數百件的茗壺、瓶盆、文房雅玩等紫砂工藝珍品。她以女性特有的眼光、情感意識去把握造型、色彩,使作品更富感情,更有靈性,更具豐采。她創作的以松為題材的作品,具有老辣蒼勁、氣勢橫生,富有生命的魄力;以竹為題材的作品,具有清秀挺拔、瀟灑飄逸的個性;以梅為題材的作品,則具有冰肌鐵骨之勢,傲霜斗雪之氣質。她精心設計創作的「歲寒三友文具」,用寫生手法刻畫了花貨類的生態美。作品由筆筒、筆洗、鎮紙三件組成,松干為筆筒,既能插筆又可當筆架,顯得蒼勁磅礴,盤根錯節,趣味盎然;青竹為鎮紙,棕斑、蛀紋宛若天成,枝節清秀瀟灑,意味無窮;梅花筆洗表現得夸張大度,老干虬曲,香梅報春,意態如生。這些源於自然界的植物形態,經過汪大師的概括、取舍、夸張等藝術處理,使松竹梅的精神更加突出,神韻更為豐富。
汪寅仙在幾十年的創作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創作觀,她認為:「紫砂花貨的造型設計,在自然界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ㄘ浽O計是要將自然界中物體的形態去粗取精,并進行藝術上的加工提煉,將之變化成高於生活的藝術品,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顾龑⒆约簩嵺`中形成的藝術心得付諸於每件作品之中,她每次創作時,都要面對實物,反覆揣摩,或到林間、花圃仔細觀察。有次,她在無錫參加人代會,和人大代表們到梅園參觀,當大家將要上車離開時,發現少了她一人。當大家找到她時,她正對著梅樹的癭節入神呢?她創作「南瓜壺」時,不僅常到瓜地上細細觀察,還每天采來鮮嫩碧綠的南瓜藤,插在案頭的水瓶里。她把自然扭曲的藤蔓,青翠欲滴的嫩葉和綠絲的長相,都熟記在心中,表達到作品上。她還擅用紫砂泥的巧色,根據物體的色澤和諧搭配,體現物體的自然之美,使作品的生活氣息更濃郁,更富真實感,從而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個性風格。因此,她的作品先后被英國、美國等六大博物館及國內的故宮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及臺灣、香港的博物館珍藏。盛畔松
大公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