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鑒定收藏序說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2-21]
佛教藝術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故中國古人也將佛教稱為像教,可見佛像在佛教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了。隨手翻翻佛教史籍,歷代高僧傳之類的書,里面關于塑造佛像、繪制壁畫、建寺起塔之類的記載,真是極為豐富浩瀚,令人有讀之不能窮盡之感。
在佛教文化圈內遺存至今的大小石窟,塔廟數量龐大,而流布于全世界的公私立博物館、私人收藏家以及古董店、雜貨攤的佛像等,就更是浩如煙海,不可數記了。
這些流散的單尊佛像,由于脫離了當年供奉的環境,缺乏可靠的斷代依據,有的即使有銘文題記,也不能完全憑信。因此,對佛像的研究、鑒定就要憑藉著各方面的因素加以綜合判斷了。
佛造像的鑒定和鑒定陶瓷器、銅器、書畫等,應該說方法和規律是一致的,但某些方面可能較之涉及的面更廣,知識面更寬。佛造像公認的產生時代,應該已有2000年左右的歷史,時間跨度極大;地理上可以說分布于整個亞洲范圍內,分布地域廣闊,信奉的民族眾多,使用的語言也多種多樣,傳布的系統至今可歸納成三大語系,即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
可以想像,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有如此眾多的信奉者在亞洲大地的每個角落年復一年的制作佛像,雖說都依據著不同語種和版本的佛經,而作出的佛像必然會依歷史的演變、民族的審美觀、地域出產的不同材質等因素,而產生紛繁的樣式與風格。
佛像是人們崇奉的法物,供奉祈福,以求平安,古代還沒有人是出自愛好而收藏佛像的,這和書畫、青銅器等不同。見于史籍的,至遲在唐朝,人們即已開始收藏書畫,例如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就記載了不少這方面的事例。北宋時開始收藏瓷器,至于明清以來,收藏書畫、金石、文玩等更是為人稱道的雅事。但佛像因屬宗教法物,一般人多少心存敬畏,所以一直到清代,各種文物收藏家都有,卻很少聽到有專門收佛像的。
清乾嘉時期。這時期金石考據學興盛,金石學家對鐘、鼎、碑刻文字廣為注意,許多石佛教造像因有文字題記,故被金石學家加以著錄,如《金石萃編》、《環宇訪碑錄》、《中州金石記》等,著錄了不少石佛像。
造像上刻有銘文的最有名的有很多,例如北魏正光六年(525)的《曹望僖造石彌勒像》(臺座),原出山東臨淄縣西桐村民宅墻閭,現流失國外?!渡阶蠼鹗尽?、《神州國光集》等書都有著錄,是金石學上的名碑?!?br/> 雕工特別精美。清乾嘉以后,金石考據學家出于金石學的目的,加以著錄,既然著錄了這個像的文字,佛像也就被人注意,可以說這就算是人們研究或收藏佛像之始。
小型銅佛往往上面也有銘文,也就被金石學家所注意,因此也著錄了一些小銅佛。還有所謂的五代吳越國錢氏所造的阿育王塔,都是清代被人們注意的,在這之前似乎還沒有人專門收藏佛像。
近代的金石學家馬衡所著《凡將齋金石論叢》,陸和九著《金石學講義》以及衛聚賢等都提及了佛教造像的研究。但這時的研究僅僅是初步的輪廓階段。此外,一些古董商人和文人也注意將佛像拓成拓片或珂羅版影印成帙。如黃伯川氏編《尊古齋陶佛留真》和王潛剛的《觀滄閣藏魏齊佛記》等。內中部收有銅、石佛像,印制頗精,不少名品已流入國外,可惜也有許多偽品收錄其中。
總之,這時期人們對佛像的研究還很不深入,有的北魏和唐銅佛造型,時代不分,斷代不準。
科學地研究佛教造像,是西方人開了這個風氣。如瑞典人希萊著《中國佛像藝術》二巨冊,收佛像數百尊,系統地將中國佛像分類,是研究佛像的開山巨作。此外又有日本人大村西崖著《支那美術史雕塑篇》,水野清一著《中國的佛像》、松原三郎著《中國佛教雕刻史研究》,都是研究佛像的重要著作。僅于時代局限,難免也有偽品混跡其中。
綜上述我們可以得知,出于學術研究和愛好,收藏佛像不過是近百年的事。近代的大文學家、畫家對文物的興趣也很濃厚,在其學術生涯中也多有涉及佛教造像,如魯迅收集魏晉造像拓片頗豐富。又有鄭振鐸也搜集漢唐古俑兼及佛教造像,編印《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錄,內中也有原出云崗、龍門后流入國外的佛像。
當我們面對著每尊單獨佛像來分析它的時代、產地、尊名、真偽等問題時,那就要動用我們全部的知識儲藏,用佛教史和歷史的知識來判斷時代;歷史、地理方面的資料來分析產地;佛學方面的學養來辨別造像的神格、尊名和典故;佛學、歷史、地理、工藝制作等諸方面因素來考證真偽,可以說每尊造像背后都涉及了很多門類的學問,考證起來其樂無窮。特別是偽作,作偽者出于獲利的目的,不管怎樣費盡心機,精心模仿,若運用上述的綜合學識鑒定,總會有露出破綻之處。有的偽作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在博物館、拍賣會上招搖過世,就是因為鑒定者的學識不足,眼界不寬所致。
佛造像鑒定的重要性在于,贗品一旦被人承認,財力上招致損失尚且事小,有的精心偽作,甚至被某些學者要用來修正和補充佛教史和藝術史,那可實在貽害不淺了。
至于個人收藏,可依每人的興趣與財力而言,有些輝煌巨制,文質兼美,可遇而不可求,縱拚萬金也值得。但也有表面華美、制作甜俗并無深層意趣的作品,過目也即忘卻了。倒是有些殘軀斷臂、乍看相貌平常的作品卻蘊藏著深層的意味,或者說很能代表某一時代、某一流派的風格,有窺豹一斑的效用,也如同買不起昂價的元青花大器,卻不妨揣摩幾塊釉色純正的元青花瓷片一樣,是極有用的研究資料。真正能把元青花瓷片的釉色、胎土、造型等規律吃透了,說不定哪天就能真的碰上好運氣呢!
編者按:歷代佛教造像類型繁多,造像藝術令人贊嘆,許多收藏愛好者十分喜好佛教造像,但這方面的知識卻知之甚少。國內知名的佛教文物考古鑒定專家金申先生,對佛教造像的研究與真偽鑒定具有深厚的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應本報之約,特撰寫系列文章《苔華齋談佛像》,從佛像的分類、主要流派特點、真偽鑒定要點等方面進行精彩論述,希望對讀者鑒賞、研究和收藏佛像有所幫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