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真正回暖要再等五年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5-13]
經過感覺消費、沙里淘金的階段之后,劉鋼的收藏體系漸趨完善,對于當前市場他既不悲觀也不樂觀,“冷眼”旁觀,耐心等待更好的藏品。
劉鋼最得意的一件藏品是以熊貓出名的先鋒藝術家趙半狄的油畫作品《蝴蝶》,2012年6月3日在匡時春拍的油畫雕塑專場中,他以2,760萬元的代價購得,這是當場的冠軍拍品。
藏家通常低調含蓄,但是參與藝術品收藏又必須有雄厚的實力。劉鋼也是這樣,作為證券從業律師,他參與了中國移動、招商銀行(600036,股吧)、新浪、百度等多家公司的上市操作。任何一個案例都是可圈可點的故事,他也從中所獲不菲。
但是劉鋼對自己輝煌的職業生涯無意多談,他有個寫作計劃,下一本書將呈現自己十幾年來的收藏成果。之前他曾耗時三年寫出一本《古地圖密碼》,考證的是藏品《天下全輿總圖》的故事。
從1994年與收藏的偶然結緣,近二十年收藏生涯里,劉鋼自言經歷了感覺消費、沙里淘金和系統收藏三個階段。他的收藏方向主要是油畫,“清朝的宮廷油畫、19世紀末的外銷畫、民國的老油畫、反應抗美援朝的??這些都有,可以說中國歷史三百年”。到現在,將近200幅精品油畫靜靜躺在劉鋼的收藏室里。
隨著今年春拍的陸續開始,劉鋼對之前香港蘇富比、保利香港所體現出的“回暖”跡象態度謹慎,“今年的情況其實還不太好說”。接下來的幾場春季拍賣會上,讓他興奮的拍賣品還比較少。在劉鋼的印象中,最令自己激動的拍賣階段還是在大約十年之前。
往日榮光
1999年,劉鋼第一次坐進拍賣場,經過前一年的經濟低迷,當時國內的拍賣市場也正在由虛高走向務實。那一年,劉鋼沒有出手,但他初步了解了市場。
2002年,美國人柯瑞去世,他收藏中國油畫已久,手中有大量藏品,這些藏品出現在當年佳士得的秋季拍賣會上。劉鋼一口氣拍得了5件。
盡管過去了十多年,但劉鋼仿佛是在說昨天的事。當時最先出場的是林風眠的《豐收圖》,其油畫作品較少,偶有亮相,價格不菲,劉鋼當時跟拍幾輪之后,發現價格已超出心理預期,掙扎一番想“還是留著拍吳作人那幅吧”。后者的《重慶大轟炸》在《豐收圖》之后出場,是劉鋼在當場拍賣會最想得到的作品。這幅畫迄今還被藏在劉鋼的收藏室里,“好多拍賣行在找,我也不賣?,F在市場上好東西都被收藏得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新品”。
今天,市場上依然難見精品,這也讓劉鋼對自己的收藏格外珍惜,更讓他在碰見“好東西”時不惜代價。2002年錯過《豐收圖》讓他遺憾至今,“經典的東西,錯過以后就再也沒有機會,甚至見都見不著了”。
但不久后,劉鋼就經歷了中國油畫市場的一次小爆發。2003年“非典”之后,推遲的春季拍賣會紛紛到來。當年7月嘉德的一場拍賣,劉鋼特意攢足錢等著,那里面有他看中的十幾件精品。他事先算過,按照以往的行情,他能買下當場拍賣三分之二的作品,但最后只買回了3件。
當年北京的拍賣市場非但沒有因“非典”蒙上陰影,相反迎來一次預料之外的井噴。在嘉德的拍場上,因為出現了過多的新買家,預先準備的800個競買號牌在開拍不久后被領取一空,嘉德現場趕制出200多個號牌來應急。當時的拍賣大廳里,晚到的人找不到座位,就坐在外面的過道,嘉德也第一次發明了“電視轉播”,用閉路電視對場外的人進行實況“轉播”。
拍賣會之前,劉鋼看中了一幅高曉華的《趕火車》,嘉德的工作人員也為他鼓勁,“他們給我的感覺是這東西沒人要”。拍賣開始后,原本估價80萬元的《趕火車》在七八個藏家的競拍中很快升到100多萬元,妻子勸他放手,劉鋼卻下了狠心,“就想著實在不行所有錢都砸上面,這件是我最想要的!”最終,劉鋼以633萬元的高價帶回了這幅作品,創造了當時中國油畫的最高拍賣價格。
“瘋狂”的不只有油畫,當年的拍賣成交情況讓2003年成為國內整個藝術品拍賣史上的一個標志。劉鋼回憶,他剛開始參與拍賣時,經常參與的藏家不過七八個,2003年之后,新進入者迅速增加,而這些新藏家大多經濟實力雄厚。這有點像2009年發生的情況。
據統計,2003年7月初舉行的春拍中,4天內創造了三個奇跡:90%以上的成交率,80%以上的新人進場競買以及3億元的成交額。大量資金進入藝術品市場,使其步入快速上升的通道。
“好東西要留著”
幾年下來,劉鋼收藏的油畫中精品越來越多,整個收藏也愈發具有系統性。劉鋼的風格是謹慎而出手精準,只收藏成熟畫家的經典作品,這些已經經過市場洗禮的畫作往往價格不菲,但他覺得很值:“只要是百分之百看準了,我就要出哪怕百分之二百的力氣拿下它!”
收藏對劉鋼來說,就是收和藏,與投資并無太大關系,很少賣畫,因為賣了換成錢對他來說意義不大,還會破壞自己收藏的樂趣。而想要的東西一旦收到,劉鋼就輕易不愿再將其轉手他人。
2002年佳士得的那場秋拍,劉鋼拍到的藏品還有一件是劉曉東的《父與子》,當時以15萬元拍下,到今天價格已經上漲不少。劉曉東本人甚至找上門來,“他說我用兩幅大畫跟你換,我說不換”。也有拍賣行開出1,000萬元的價格來收,劉鋼也不愿意出手。有熟識的拍賣行經常來“磨”,劉鋼笑說那都沒用,“除非你拿好東西過來,我把它拍了”。
2012年,劉鋼只出手買了一件東西,在當時匡時的春拍中,出現了“新生代”代表作品——趙半狄的《蝴蝶》。劉鋼等了這幅作品很長時間,第一次面世之后,《蝴蝶》被那位收藏家放在手中珍藏了20年。
該幅畫中所帶有的詩意的悲哀對劉鋼散發著強大的吸引力。2,760萬元的成交價,讓他在當年的秋季拍賣中接連賣掉了十幾件作品以套現,這也是很少賣畫的劉鋼罕見的一次“大手筆”?!捌鋵嵢ツ晔袌鲆呀洸凰愫昧?,但真正的好東西出來,還是有好多人爭?!?br/>
近兩年,劉鋼愿意出手的機會越來越少,2011年他也只買了一件作品——徐悲鴻的《孫多慈像》,算是圓了他收藏徐悲鴻作品的夢?!艾F在的市場也不能說一定就不好,有精品照樣有人愿意出高價買。但現在是很少,都不出來了”。在自己200幅藏品中,劉鋼定義的“好東西”有近50件,他不打算把這些藏品拿出來,就在家里掛著?!跋裎抑赖膸讉€藏家都是這樣,存著,好東西基本被包光了”。
上世紀90年代初入收藏領域時,劉鋼每次出手都必有收獲。從那時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起步,到現在近二十年的起起伏伏之后,市場從火爆逐漸步入調整,好作品的投放量在不斷減少,藏家的剛需卻一直存在,而且在不斷擴大。
不過劉鋼估計,要等到市場真正回暖還得五年左右。市場總是這樣,經過洗練和淘汰之后,自會迎來下一個高潮。眼下,年過半百的劉鋼計劃出本書對藏品進行梳理,再就是辦場展覽讓大家來看?!熬妥屗麄冄奂笔菃??”聽到記者的這句話,劉鋼得意地笑了。
等下去
在劉鋼看來,從2003年至今,是一個收藏精品不斷沉淀的過程。
2003年后,國內的藝術品市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尤其在2005年之后,中國藝術品價格的大幅度上升引起投資者的關注,出現大批經濟基礎雄厚的新藏家。這其中包含大量涌入的銀行、基金和私募等投資性資本,中國的拍賣市場也急劇變成一個資本互飆的舞臺,成交額不斷創出新高。
以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為例,2009年全年總成交額為27.12億元,2010年時已經達到75.5億元,而到了2011年,僅春拍一項就已達到53億元。
劉鋼所關注的油畫領域也不例外。從2007年開始市場上漲飛快,一直到2009年,因為態勢較好,不斷有藏家將手中藏品拋出,進入經濟實力更好的藏家手中。而從2010年開始,“雖然還是有精品出來,但那時已經有苗頭了,就是好東西在逐漸被藏起來,不拋出”。另一方面,則是海外征集的無路可循,外面藏品的進入需要經歷關稅和增值稅兩道關卡,藝術品回流阻礙重重。
事實上,這也是整個拍賣市場正在面臨的困境:拍賣行征集作品時難度不斷變大,重頭的拍品在減少;藏家也不滿,拍賣品的質量和數量都在下降。
2003年嘉德十周年的那場春拍里,拍賣行花上力氣還能找到10余件精品。10年之后,嘉德即將迎來成立二十周年紀念,花費了更大力氣在拍賣品的征集上,卻很難重現十年前令人激動的場面。
匡時董事長董國強在今年4月也曾表示:“破解這個困局,無論是拍賣行還是買家,除了調整自己的心態之外,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拍賣行要認清的現實是:不能總想征集那些特別重要的、國寶一級的東西。買家需要接受的現實則是:今天這個市場上,你只能買到比過去差得多的東西,而且要用比過去多得多的錢?!?br/>
傳統拍品的減少也在促使拍賣行去尋求新的市場領域?!澳憧船F在比較火的當代水墨,拍賣行也在找新的興奮點來刺激市場”,在劉鋼看來,市場的活力必須依靠新人,“但現在就處于比較尷尬的階段,好東西出不來,新人也出不來”。
談到前幾年火熱的當代藝術品市場,劉鋼的態度又歸于謹慎,“他們還沒有經過市場的沉淀,起伏性很大”。他還是將自己的拍賣重點落在經典作品上,雖然能夠讓自己心動的越來越少,但劉鋼愿意等下去。
縱觀自己十幾年的收藏經歷,雖然市場起起伏伏,但劉鋼知道,國內的藝術品市場總體還是在大幅上升,尤其在自己所熟知的經典作品領域,甚至從未出現大起大落,“出來一件就是高價,經典作品大家都愿意要,畢竟藏家都不傻”。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