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拍賣行步步為營 拍賣市場統治力再分配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5-09]
瞄準中國內地市場已久,蘇富比和佳士得終于在今年春拍季完成了中國布局。佳士得4月9日宣布獲得佳士得(上海)公司的營業執照,成為內地首家獨資國際藝術品拍賣行。就在三天前(4月6日),佳士得的競爭對手蘇富比也宣布去年與北京歌華美術公司合資經營的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任命中國拍賣市場老將溫桂華為公司總裁。
近幾年,中國內地收藏家和買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一擲千金的豪氣將內地藝術品市場提升到了其他市場望塵莫及的水平。對未來的預期,讓外資勢必兵臨城下,或許一場藝術品拍賣市場統治力的再分配也將由此拉開。
蘇富比 先出奇招,試水內地保稅拍賣
蘇富比的中國之路或許早在40多年前便已播下種子。
上世紀70年代,倫敦和紐約成為全球兩大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之后,蘇富比決議開拓亞洲市場。1969年,蘇富比在東京嘗試舉辦了一次拍賣會,這時,連卡佛的何鄧菊如向朱湯生提出在香港合作的建議。朱湯生的全名是朱利安·湯普森,作為蘇富比前亞洲區主席,他是亞洲地區藝術品拍賣的重要推動者。
在朱湯生的說服下,倫敦總部同意在香港成立拍賣公司。1973年香港蘇富比的成立在今天看來具有標志性意義。當年11月16日在文華酒店香港蘇富比舉行了第一次古董拍賣,朱湯生是當時的拍賣官。而當年的香港第一槌也被永久定格,載入了蘇富比的史冊。
此后,朱湯生成為蘇富比歷史上第一個亞洲總裁,他花了更多的時間來建立遠東市場。中國內地也是他所布的亞洲棋局中的一步。只是在當時,內地市場的重要性還未顯現。
事實上,蘇富比對內地的試探開始于1988年。當年,蘇富比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了“拯救長城威尼斯義務拍賣”。
但,這樣的試水并未能改變人們對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印象。
20多年前,按照1982年11月19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文物不是商品。私人收藏的文物,除了送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收購,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經營文物收購業務。
不過禁錮的文物藝術品市場很快被1992年北京國際藝術品拍賣會打破。
幾乎是同時,中國嘉德創始人陳東升也在醞釀創辦拍賣公司。1993年5月18日,中國嘉德國際文化珍品拍賣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次年3月在北京舉行首屆大型春拍。1993年6月上海朵云軒藝術品拍賣公司舉行首屆中國書畫拍賣會。
自此,中國內地的文物藝術品收藏建立起了市場力量。
在內地拍賣市場力量逐漸壯大的20余年中,作為外資的蘇富比雖然受限于外資不能參與文物拍賣的法規限制,而無法直接在內地進行拍賣,但它并不缺席于內地拍賣。1994年,蘇富比便在上海設立代表處,并于1995年起在中國內地舉行拍賣預展。2007年,北京代表處也正式建立。
誰曾料想,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在2009年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年,中國書畫拍賣的世界紀錄三度被打破,首次出現億元拍品,此后又有三件拍品接連過億。內地藝術品億元時代的到來,也是資本時代的到來。在資本的狂轟亂炸之下,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也自2010年以來趕英超美,躍居全球第一。
這樣的“錢景”足夠令蘇富比再度蠢蠢欲動,完善在內地的布局,真正搶食到內地市場的一塊蛋糕。
為此,蘇富比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在尋找機會。終于,北京時間2012年9月6日下午,蘇富比的內地奇招亮相了。當天,蘇富比上市集團在紐交所披露:蘇富比集團和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旗下的北京歌華美術公司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合資成立了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此次“聯姻”雙方共同出資1000萬元人民幣注冊,香港蘇富比占80%,歌華美術公司占20%,新家則是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內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
而早在兩天前,香港蘇富比在北京舉行2012秋拍預展時,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對于這一事宜還刻意隱而不談,反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訴苦:“比較遺憾的是,中國嘉德、保利進香港很容易,今天來了,明天就能舉行拍賣。但海外拍賣公司要進內地則很困難了?!?br/>
即使再困難,內地之行仍然是必不可少,“最近幾年中國市場已經超過歐美,來自中國內地的藏家數量增長得非???。五六年前內地藏家占我們生意的4%-5%,而現在已經是30%-40%,”程壽康還指出,歌華在天竺保稅區的運營權也正好解決了蘇富比進軍內地以后有關關稅問題,“我們認為這是進軍內地的好時機?!?br/>
正值香港蘇富比4月春拍之際,其又宣布原北京翰海拍賣老總溫桂華女士出任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總裁,柴寧先生出任當代亞洲藝術及二十世紀中國藝術資深專家。在業內看來,盡管拍賣界老將溫桂華的專業是瓷器,但縱橫拍場多年,她的加盟有助于蘇富比很快地建立內地藏家的人脈網絡。
佳士得 后發制人,成內地首家獨資公司
就在業內被蘇富比(北京)拍賣的新人事關系所吸引時,佳士得突然于4月9日宣布獲得了佳士得(上海)公司的營業執照,為此佳士得成為內地首家獨資國際藝術品拍賣行。這在當天成為業內的爆炸性新聞。
僅比蘇富比晚22年的佳士得也已有200余年歷史。在全球戰略布局上,與蘇富比無出左右。
早在40年前,佳士得就在香港設立辦公室。當時僅僅是為了在香港發掘藝術品,然后將其拿到倫敦及紐約去拍賣以及客戶聯絡。當蘇富比于1973年挺進香港13年后,佳士得也發起了攻勢,于1986年在香港舉行首場拍賣。此后,佳士得當時的全球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托弗·戴威治對內地市場興起反應迅捷,積極籌劃設立上海代表處。
佳士得分別于1994年和1996年在上海和北京設立了代表處,是第一家在中國內地設立代表處的國際拍賣公司,而如何在內地布局也成了其亞洲業務的主要內容。
2005年佳士得通過授權北京永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使用“佳士得”商標,更是被業內視為在當時政策法規不允許外資介入情況下,佳士得的一種策略。
佳士得中國區執行董事蔡金青告訴記者,2005年時,佳士得授權永樂使用“佳士得”商標權在內地開展拍賣業務,成為在內地舉行拍賣的第一家國際拍賣公司, 并且為永樂提供佳士得聞名于世的專業資質和標準。
對此,北京永樂總經理董軍也告訴記者,“對佳士得來說,授權永樂使用商標,戰略意義遠大于商業意義?!?br/>
盡管在業內看來,永樂對北京藝術品拍賣市場震動并不大,但在蔡金青看來,借助永樂,在過去八年的合作中佳士得得以了解中國藝術市場以及中國藏家的需求。
但真正進入內地市場,分得內地市場一杯羹,應該是佳士得、蘇富比這兩大拍賣大鱷共同的夢想。
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高逸龍于2012年秋拍時指出,在2009年11月份,佳士得全球CEO對他來亞洲工作有三項委任狀,其中一項主要的任務是,“我們試著在摸索通往內地這個‘禁區’的‘鑰匙’,并試圖在內地舉辦拍賣。當然,我們還不夠幸運,還沒有找到開這把‘鎖’的‘鑰匙’?!?br/>
正如蘇富比和佳士得在美國、法國等地的競爭一樣,蘇富比在內地成立合資公司后,佳士得也不甘落后。
4月9日,佳士得對外公布其獲得了佳士得(上海)公司的營業執照,以獨資形式、獨立開展拍賣拓展內地市場,佳士得也成為內地首家獨資國際拍賣行?!拔覀冊趯χ袊袌鲇兴e累的經驗上,現在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蔡金青稱。
而半個多月后,當法國皮諾家族在北京宣布,將向中方無償捐贈圓明園十二生肖青銅獸首中的鼠首和兔首時,業內也更為清楚地看到了佳士得進軍內地的種種努力。因佳士得即為皮諾家族的產業。
外資軟肋
文物法規定不能從事文物拍賣
半年多時間,蘇富比和佳士得完成了對內地拍賣市場的新戰略布局,這樣的默契顯然來自對內地高漲的收藏拍賣需求的重視。
佳士得中國區執行董事蔡金青告訴記者,中國藝術品市場日趨繁榮,且對藏品有極大需求。佳士得希望能夠與中國收藏家合作,“使他們更便捷地進入佳士得的全球網絡以及國際藝術市場?!?br/>
蔡金青給記者列了幾個讓全球藝術資本都為之動心的數據。
2011年全國共開設了約390家博物館;2012年中國已經發展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市場之一,交易額占世界總額的25%,僅次于美國的33%,(據TEFAF2012年藝術品市場報告);佳士得注意到中國收藏家在世界各地的拍賣會上參與度顯著提高;2012年佳士得中國內地客戶量較2008年相比,已翻了一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以合資或獨資形式加入內地拍賣市場的實戰競爭,但蘇富比和佳士得在內地的業務均不包含文物拍賣,其拳腳只能施展在現當代藝術品、珠寶、鐘表、洋酒等。
對此,蔡金青指出,佳士得公司的目標是為內地收藏家提供全面門類的拍品,包括從當代藝術、珠寶、手表、紅酒等比較成熟的類別到中國當代水墨畫等對中國市場來說的新門類,“由此,佳士得的中國客戶可以享受多樣的收藏選擇?!?br/>
事實上,從眼前看文物拍賣是兩家全球拍賣巨鱷的軟肋,但在市場和法律有可能改變的預期下,蘇富比和佳士得都希望提前做好戰略布局,以此搶占先機。程壽康便指出,“文物法規定外資和合資公司不能從事文物拍賣,但這一規定也可能出現變化,如果有變化的話,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br/>
失敗案例
進軍臺灣市場后無奈退出
蘇富比和佳士得的全球布局中也有所謂的“敗筆”,那便是在進軍臺灣市場8年后又退出的往事。
臺灣曾是亞太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中心,1992年蘇富比涉足臺灣,首場西畫拍賣成交率達9成,第二年佳士得赴臺,也因經營早期海外華人畫家作品較好成績打下一席江山。但是藝術市場環境的改變、整體的藝術品鑒定、稅賦與法律機制都未跟上腳步,使得兩家公司分別在2000年及2001年退出臺灣市場。
北京華辰董事長甘學軍回憶稱,這兩大拍賣行進軍臺灣,與上世紀90年代臺灣藝術品市場的火爆有關?!芭_北有個著名的大廈叫阿波羅大廈,每天都有畫廊開張、每天都有畫展開幕。那時在東亞是鼎盛一時的,蘇富比、佳士得進軍臺灣看重的也是這個?!?br/>
在當時蘇富比和佳士得在臺灣的拍賣項目有書畫、油畫等。然而,進入2000年以后,臺灣藝術市場急轉直下,“阿波羅大廈一下就空了,整個臺灣的畫廊業(一級市場)被大陸興起的藝術市場替代了,類似798的興起,”甘學軍分析稱。
此外,他還指出,“臺灣也有關稅問題,在市場行政運作成本上,香港是第一位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臺灣市場都在萎縮階段,蘇富比、佳士得肯定要將戰線收縮,選擇香港?!?br/>
不過,此次布局內地卻在業內看來很難會出現撤出現象,“臺灣相對大陸來說,還是一個小的市場,回旋余地不大。而對于東亞來說,香港現在是重要的地方。但未來內地是重要的地方?!?br/>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藝術評論家顧振清的認同。顧振清告訴記者,此前臺灣藝術市場有點炒作,只是表面的繁榮?!坝辛舜饲芭_灣的先例,我想蘇富比和佳士得進入大陸是做過預案的,他們有更大的信心來面對大陸市場?!?br/>
進軍路線
蘇富比
1973年 香港蘇富比成立,當年11月16日舉行了第一次古董拍賣。朱湯生任蘇富比歷史上第一個亞洲總裁。
1988年 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拯救長城威尼斯義務拍賣”。
1994年 在上海設立代表處。
1995年 在中國內地開始舉行拍賣預展。
2007年 北京代表處建立。
2012年9月6日 宣布成立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
佳士得
1973年 在香港設立辦公室。
1986年 在香港舉行首場拍賣。
1994年 在上海設立代表處,成為第一家在內地設立代表處的國際拍賣公司。
1996年 設立北京代表處。
2005年 授權北京永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使用“佳士得”商標。
2013年4月9日 對外公布獲得了佳士得(上海)公司營業執照,以獨資形式、獨立開展拍賣拓展內地市場,成為內地首家獨資國際拍賣行。
要把北京打造成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但在競爭方面卻又不允許國際化,這其實是不公平的。
——程壽康(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
內地拍賣行業稅收的比例比香港要高很多。在這種情況下,佳士得和蘇富比為什么會到內地來發展?這兩家拍賣行在內地建立公司的欲望不是今年的事,很可能在嘉德、翰海成立時就已經有這個想法了。
我相信這兩家公司看到的是未來,就像保利、嘉德去香港拍賣一樣,也是看到未來。
——趙旭(北京保利執行董事)
蘇富比和佳士得在內地的選擇落腳是戰略上的考慮,他們看重的是未來。這表明了國際大牌公司有著戰略眼光以及實現這些戰略的能力。他們能想象十年以后是怎樣的,可以為十年以后去鋪路。
——甘學軍(北京華辰拍賣[微博]董事長)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