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要變水中島世人關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1-16]
《重慶經濟報》消息:隔江相望的夔門摩崖石刻搬遷工地整日機聲轟鳴,而白帝城似乎還不知它的未來,它的命運令世人關注
本報奉節專電 特派記者魏遲 游兵
二期移民蓄水進入倒計時,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白帝城將逐步走向另外一種生存狀態
。
鐵鎖橫江成往事
秋冬時節,白帝城下的草堂河已失去往日的氣勢,滔滔洪流變成涓涓細水,從厚達數米的沙灘縫隙中寂寞地流過。
匯入長江處,有一大石盤,在江水中時隱時現,兩個碩大的石窩木然地仰視著天空。它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鐵鎖關”遺跡。
當地一老人告訴記者,瞿塘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只要有一索橫江,便可將渝東咽喉嚴密封鎖。南宋大將徐宗武正是瞄準了這一點,于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造七條攔江鎖,長二百七十七丈五尺,五千一十股,在大石盤上打下兩根鐵柱,各六尺七寸,封鎖江面,阻住夔關,抗拒元兵。后雖兵敗,但這一被時人謂之“笨辦法”的辦法卻也留下悲壯一頁,供后人憑吊。
但在1997年,兩根鐵柱被一行輪撞斷。白帝城文管所便將這近千年古物移到赤甲南坡,照原樣立在一巨石之上。由于失去江水磅礴的拍打,陸上鐵柱顯出了它的孤獨。不過,它最終未永遠折“柱”沉沙,與河床為伴。
古炮臺獨自抗敵
在距白帝城不遠處的赤甲山上,矗立著巍巍赤甲樓,依山附勢,臥坡而上。在橫腳,西尊古炮直視著瞿塘峽的下游,威風地蹲在垛口上。 它就是從清代延續至抗日戰爭時期的著名古炮臺。映入人們眼簾的并非當時守關兵將所用大炮之真身,而系仿制。不過,它要留存的并不是重達1噸多的厚鐵,而是想留存一段歷史和一結歷史的價值。
三峽工程結束后,白帝索橋將要沉入水中,白帝山與赤甲山雖然伸手可及,但畢竟為江水所阻,游人將通過何種方式攀登赤甲山,尚存疑問,古炮臺會在煙雨中獨自述說艱難的抗敵史。
紅葉不是無情物,映照峽江古炮臺,它是人間絕景,也許,到那時候,定會成夔門險勝。
雄關難現平湖時
“夔門天下雄”,國人盡知。然而,夔門雄關與白帝城人文山川相得益彰的佳配在二期移民蓄水后是否能再現?來自山西的張國勝昨日急切地問記者。
據奉節有關專家介紹,夔門雄,雄在山勢高峻,峽江急湍;夔門壯,壯在峰巒連綿,絕壁壓江。奉節大爆破不得不迫使人們展望和勾勒平湖出現之后“夔門雄關尚在否?”這一現實問題。由于湖水較為平靜,水位漲至半壁,奔騰江流化為止水,夔門雄氣可能被減去幾分,就像一個揮舞著木棒的大漢突然間被捆住手腳。到時,夔門與白帝城反倒可能變成一對俠客與淑女之間的凝望。
白帝城四面環水
現在的白帝城規模宏大,一面倚山,三面環水,背靠高峽,前俯大江,距奉節老縣城東8公里,信歷代拓建而成。
現在,白帝城海拔245米,占地近百畝,年接待游人20余萬。除白帝城淹沒區內的文物古跡需遷走外,大部仍留于白帝山上,仍然十分完整。
這對保護白帝碑刻十分重要和幸運。特別是東碑林,十分珍貴。其中《鳳凰碑》用極細膩的線條,刻畫了號稱“鳥中之王”的鳳凰、“花中之王”的牡丹、“樹中之王”的梧桐。又稱“三王碑”。
白帝城勝景還有明殿、武侯祠、觀景亭、望江樓等。另赤甲古象館,風箱峽懸棺讓人癡迷,走過時空隧道,步入一個距人類十分悠遠的年代。
水位抬高后,白帝城四面臨水,宛如湖中寶鑒,亦如水中仙子,光彩照人,那時的白帝城真正成為一塊凈土,不再喧囂,不再有煤碼頭困擾。駕著一葉輕舟,劃破湖水,張開雙手,一手招歷史之興衰,一手掬自然之神秀,不亦樂乎!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