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4日,2012年度“中國當代藝術權力榜”在北京揭曉。
當晚,由主辦方邀請的藝術家、經紀人、拍賣行負責人、畫廊主、美術館機構掌門人齊聚一堂,會上頒布了評選出的15個年度獎項。
據悉,權力榜已連續評選六年。主辦方聲稱,評選的目的是為了對去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形勢和發展進行回顧和總結。
然而,這樣為當代藝術進行權力排位,有違當代藝術的“在野”屬性,一直受到業界詬病。
就此,本報邀請藝術批評家朱其先生撰文評點。
美術界最匪夷所思的民間獎項是“當代藝術權力榜”。藝術不是一個權勢者的游戲,藝術的訴求不是為了追求權力,而是一個不為人所知的探索者的事業。
當代藝術曾經是一個追求前衛、另類、叛逆的群體。十年前,“當代藝術”仍是政府美術館限制展出的領域,裝置、觀念攝影、行為藝術不準進入政府美術館。十年后,當代藝術確實獲得一部分社會權力,一些藝術家登上時尚雜志封面,在拍賣會上標價千萬。
在現實層面,當代藝術盡管登堂入室,但仍未完全合法化。當代藝術目前仍屬被限制對象。
展覽開幕式見不到一個部級干部正式出席;一年賣畫的收入都不及一個國畫官員的五分之一;政府尚不給一個民營美術館免稅待遇;行為藝術至今不讓參加政府雙年展;多媒體、裝置等形式主義作品可以進入美術館,但僅限于作品內容上“無害的前衛”,對社會批評的當代藝術仍被阻止在政府雙年展和美術館之外。
當代藝術剛脫貧致富,取得“偏房”的資格,就以為自己擁有權力,模仿當年反對或嘲笑過的主流時尚,大搞權力榜,實乃匪夷所思。
當代藝術何權之有?當代藝術家所有的錢加起來,還不如富豪榜一個家族多。與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力相比,當代藝術那一小股勢力的影響,也實在談不上所謂權力。甚至像獲獎的瑞士收藏家???,在西方收藏家中連前五百名都進不去,被中國各路人馬捧為“大佬”。
世界上有不少藝術獎項,除了一些商業媒體的評選,似乎從未有一個重要的藝術獎被冠以“權力榜”。
藝術是一種精神探索的事業,它反對權力、商業化和拜金主義。藝術也從來不可能擁有超過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權力。藝術因為精神探索和思想的創造獲得其在一個時代廣泛的影響力,但這種影響力不能被視為一種權力,更不能被當作一種可以上榜單炫耀的權力。
世界上重要的藝術獎項是鼓勵政治、公民社會和文化邊緣的藝術探索者。在某種意義上,真正的藝術獎項都旨在鼓勵對于權力的反叛,而不是給權勢者的小圈子輪流相互頒獎。
主辦所謂“當代藝術權力榜”的媒體,名為一個匪夷所思的名稱《藝術財經》。顧名思義,它是一個商業營銷類的雜志,而不是一個學術探索的雜志。
自2006年藝術市場熱之后,資本像靈魂附身一樣綁架了當代藝術。所謂“當代藝術權力榜”,實際上是模仿國外的商業雜志,而其實質則是港臺的電影或音樂的托拉斯小圈子獎。
真正藝術探索的藝術人被排除在外,一群擁有點平臺和資本的人相互輪流獲獎,表現出這群所謂的“權力者”的不自信和脆弱,必須通過獲獎來顯示自己的抱團,以及一個江湖行會的存在。
藝術從無可能成為真正的權力群體,權力榜在邏輯上是可笑的;當代藝術距在中國社會取得正統的時日尚還遙遠,煞有介事組成權力集團。
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藝術商業化的“偽當代”現象,而且仍未脫盡一種底層的權力妄想癥。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