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大災面前依然挺立:探訪蘆山地震災區的千年瑰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4-26



    4月22日,四川雅安地震發生后的第二天,本報記者抵達雅安市蘆山縣,見到了一直奔波忙碌的蘆山縣文化局局長陳忠獻,他很痛心地對記者說:“蘆山縣的文保單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庇谑?,記者決定去各文保單位了解具體情況。

    地震災害發生后,保持道路通暢成為生命救援的第一保障。為避免與救援車輛搶道,記者放棄了乘車進入震中蘆山縣的計劃,在路邊等到了體積小、不占道的摩托車。在摩托車的一路顛簸中,記者完成了一天的行程。

    第一目的地是平襄樓。平襄樓位于蘆山縣蘆陽鎮南街漢姜侯祠內,始建于北宋,是為紀念三國時期蜀國鎮西大將軍平襄侯姜維而建造的?,F存有牌坊、姜公廟大殿、平襄樓。在強烈地震中它的情況如何?

    記者趕到平襄樓后發現,因為有寬闊的場地,這里被當做災民的安置點,空地上扎滿了帳篷,透過帳篷的縫隙,記者看到了平襄樓的樣子。它坐北朝南,五開間,三重檐歇山頂,施五鋪作斗栱,雖然歷經修復,仍可以看出宋代的建筑風格。經歷了強烈地震后,這座始建于北宋、重建于元代的古建筑,外部圍墻和圍墻石柱都大面積倒塌,姜維像背后墻體石制結構已經完全損毀。不過,平襄樓整體結構依然挺立,只是一些細節部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傷。

    在平襄樓大殿里,記者遇到了正在布置安保工作的四川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周學清。據其介紹,因為地震的發生,平襄樓成了臨時安置點。一些日常的生活起居難免會給文物建筑帶來一些人為的安全隱患,如液化氣罐的使用等,所以要極力排除這些隱患,保證文物建筑的安全。周學清說,“經歷地震后,往往發現木質結構最穩定,不過,這類建筑怕火,一著火就全完了,所以我的工作主要是時刻提醒受災群眾文物保護的重要性,等待專業人員進入檢測?!?br/>
    離開平襄樓,我們趕往第二目的地——樊敏闕。

    樊敏闕及石刻位于蘆山縣沫東鎮黎明村(俗稱石馬壩)飛寶公路東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東漢建安十年(205年)。闕及石刻均為東漢巴郡太守樊敏墓的地面建筑石刻遺存,現存左闕、碑、石獸三具,獸胚一具、石龜一具及右闕部分殘件。據樊敏碑陰丘?!栋稀?,樊敏闕在北宋時即已倒塌,因此不見于金石著錄。原闕為有扶壁式雙闕,現存左闕為1957年四川省文化廳撥款組織修復。

    據了解,樊敏闕為紅砂石堆砌而成的仿木結構建筑,高4.95米。主闕檐下有“龍生十子圖”浮雕,斗拱層轉角處刻雙手托拱力士像。闕頂為五脊式。闕前有天祿、辟邪二石獸。闕旁為樊敏碑,高2.5米,寬1.7米;上為圓頂。碑身刻“漢故領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下刻碑文,凡18行、557字;末行鐫刻“建安十年三月上旬造石工劉囗囗書”。

    記者在現場看到,樊敏闕本身受地震影響不大,只是石碑和闕中部有裂紋,但遠不如上面刻著的“MB45”清晰。在樊敏闕的旁邊還可以看到正在建設中的以樊敏闕為主題的科普性資料館,目前主體結構已經搭好,但因地震的原因已經停工。

    我們抵達的最后一站是龍門鄉青龍寺。青龍寺在蘆山縣龍門鄉青龍場,是當地創建時代較早的寺廟之一,也是四川省現存少數元代建筑中有準確銘文紀年的古建筑。雖經明、清歷次維修,仍基本保持原有建筑的時代特色。記者看到,青龍寺主體結構沒有損壞,只是佛龕已經倒塌,佛像也未損壞,佛堂中還有氤氳的香氣。和平襄樓一樣,這里也被當做受災群眾的臨時安置點,據安置在廟里的一位大爺說,地震前青龍寺正在進行修復工作,還沒交工就地震了。他還說:“與往常青龍寺里比較冷清的情形相比,這兩天作為臨時安置點,寺里反倒被踏破了門檻?!?br/>
    天色漸晚,為了不給救援工作添麻煩,記者決定返回蘆山縣城,這意味著摩托車之行的文物探訪暫告一個段落。通過一天的走訪,我們不禁感慨:上千年的文化遺產雖然殘破,但在大災害面前依然堅強挺立,不得不讓人驚嘆古代工藝的精湛與卓絕。

    相關鏈接

    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專家張之平

    震后文保工作應掌握哪些原則

    ●首要任務:地震發生后,對于當地文物工作者來說,首要的任務是第一時間到達受災地區文物點進行檢測、調查,對文物殘損的性質和將會遇到的險情進行評估。根據受損程度的不同進行分類,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比如對于損毀特別嚴重的文物,要進行防護和加固;對于局部殘損的,進行深入調查,判斷情形會不會繼續惡化,采取措施防止裂變;對于出現小的危險時,我們要進行觀測,以防受到次生災害的進一步損壞。

    ●災后文物保護應該遵循的原則:一是不改變文物原有的狀態,根據受損情況采取必要的搶救措施,盡可能地保護文物自有的歷史信息,包括地震對它的影響等信息,為以后的科學研究提供較為真實、全面的資料。二是實現最小干預,盡量保持文物原有的人文景觀和內涵。三是盡量做到不妨礙之后的維修。初期的搶救性手段只是臨時性的措施,是為以后大規模的修復做準備工作。四是積極做好監測和檢查文物受損情況的工作,對文物受損情況進行科學嚴謹的調研,提供詳細的調研報告,為以后的保護修復提供基礎全面的技術材料。五是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搶救保護。根據不同文物受損的不同情況進行相應的保護。比如出現裂痕的地方,我們應該做一個詳細的監測,使這種情況不會繼續發展下去,為以后的維護提供技術依據。

    (杜潔芳 采寫)

    四川綿陽應對地震的經驗

    文物銀行:集中代管 消除隱患

    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上千件文物損毀,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如何加強文物的安全防護措施成為擺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最大課題。地震過后,國家文物局及當地文物部門進行調研時發現,2007年在四川綿陽試點成立的中國首家“文物銀行”在當年的那場地震中保證了3000多件國有館藏珍貴文物完好無損,也是因為存入這家“文物銀行”,綿陽市所有的珍貴文物,包括北川、平武、安縣、江油等重災區的文物,都得到了保護。這一有效的文物保護措施為我們應對地震等突發事件、確保文物安全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據有關資料介紹,目前,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存在庫房嚴重不足的問題。有些省份一些庫房面積狹小不說,存放條件也非常簡陋——多數利用保險柜,但是一個柜子里容納好幾件國家一級文物的情形為文物安全留下了很大的隱患。鑒于此,建立多家文物銀行對文物進行集中代管將解決文物存放的難題。

    綿陽博物館文物銀行即中心庫房總面積達1800余平方米,分為金屬類庫房、玉石類庫房、陶瓷類庫房和有機質材料類庫房。從2007年4月起,綿陽市境內適宜代管的近3000件珍貴文物進入中心庫房,占應入庫代管珍貴文物總數的95%以上。

    中心庫房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不同的庫房設定不同的溫濕度指標,并實現溫濕度的恒定和自動控制;二是對空氣品質實施監測,有害氣體超標自動報警,并自動開啟空氣調節系統及時處理;三是量身定做存放文物的柜架和囊匣;四是建筑飾材均采用環保節能產品;五是系統運行成本較低。

    珍貴文物集中代管的原則是:權屬不變、無償代管、方便提用、確保安全。雙方需簽訂珍貴文物代管協議,并進行文物入庫前的點交、核對,驗明每件代管珍貴文物的名稱、年代、質地、尺寸、重量、出土時間、出土地點、完殘狀況、鑒定級別等詳細情況,制作代管文物信息登記卡。

    這種代管辦法,好比把文物存入“銀行”,代管協議猶如“存單”,各地需要對文物進行研究、展覽時,隨時可以提取使用。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對于提高館藏文物的管理水平和保護技術水平,消除館藏文物特別是館藏珍貴文物的安全隱患,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