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評成龍擬捐古建筑:徽派建筑保護給我們以啟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4-18
      應該是成龍“捐贈”的刺激所致吧,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日前明確,黃山、宣城等地的徽派古建筑在今年年底前都將擁有特制的“身份證”。當地媒體在報道此事時,援引了去年底由安徽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加強徽派建筑特色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意見》,內容包括:嚴禁拆除、遷并經認定命名的徽派古村落;嚴厲打擊走私、盜竊和違法買賣徽派古建筑及其構件、附屬文物的行為;對確需遷移的私有徽派古建筑,鼓勵個人向政府或村集體捐贈,或由政府作價收購,嚴禁將徽派古建筑遷往省外;對擅自改造歷史遺存、破壞徽派建筑特色風貌、拆除徽派古建筑的行為,要嚴肅查處,等等。而比對之后會發現,成龍“捐贈”之前的相關新聞中,沒有“嚴禁將徽派古建筑遷往省外”那一條,所以在下起首有那樣的猜測。

      不管是否刺激所致,“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由徽派建筑保護的增大力度,先想到了客家圍屋。概因前幾天到梅州——原稱“客家大本營”現稱“世界客都”——走了走,很自然地關聯到了一起。眾所周知,客家人的標志性建筑是圍屋,這種建筑體量龐大,有錢人再是一擲千金,買得下恐怕也搬不走,尤其是夯土建造的那些。與徽派建筑先前動輒給人弄去美國、弄去瑞典,現在又要弄去新加坡相比,這是圍屋的幸運一面;但圍屋也像任何地方上了年紀的建筑遺存一樣,除了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都不免面臨日益破舊、趨于自滅的尷尬境地。1991年我在平遠縣從事人類學田野調查,就經常發現成為廢墟的圍屋,印象較深的是差干鄉(現已為鎮)有一間標準的“九廳十八井”遺址,干涸的半月形池塘、龐大的基址乃至建筑的四壁猶在,但如同火劫之后的圓明園一般。

      鄉土建筑是農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載體。當其營建之時,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積累和發展成為富有鮮明地域特征的技術與制度,具有豐富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對司空見慣的當地人來說也許沒有什么,但對“外人”來說,這就是其文化特質所在、魅力所在。我至今記得第一次目睹真正圍屋時的激動乃至震撼,以后又有很多次到梅州,但那種欣賞與品味的激情并沒有減弱半分。所以我想,除了因為建筑與人文內涵而忝列文保單位的圍屋要格外青睞之外,著眼點還不能局限于此,也就是說,保護的基點不能建立在能否帶來經濟價值的層面,而應當建立在作為鄉土建筑“活化石”的文化層面。改革開放飛速發展了30多年,梅州的客家圍屋還舉目可見,表明當地已經付出了極大的保護努力。人多地少,財力有限,今后的保護工作一定會面臨很大困難,但無論如何,都應當繼續堅持下去。安徽方面的報道說,目前黃山市和宣城市績溪縣、旌德縣、涇縣等徽派建筑所在的核心區域,將全面調查徽派古建筑的分布、數量、保存現狀等情況,并按照要求開展測繪,建立文字、圖片、錄像等檔案。凡此種種,都足給保護客家圍屋以啟發。廣東現在有沒有省級層面的相關意見或辦法?如果沒有的話,還應當盡快制訂一個。

      由此又想到遍布在全省各地的古村落遺存,僅僅評選出“最美”、“十大”一類遠遠不夠,這些吸引眼球的東西搞過之后,更應該以點帶面,促成人們對嶺南鄉土建筑的深層理解與發自內心的鐘愛。只有真正認識到其中蘊含的文化之美,才談得上真正地呵護它們,才不至于在我們這個講文化的時代中斷了鄉土建筑傳承的這根文化鏈條。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