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模式難以維持 文化產品將邁入買方市場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4-02]
日前,在中國社科院2013年《文化藍皮書》發布會上,與會專家提出這樣的觀點:“我國文化產業在經歷了10年‘熱運行’后,現已到達‘拐點’;文化市場從產品總體短缺轉向了短缺與過剩并存?!?br/>
據社科院及業界專家解釋,“拐點”只是套用經濟學術語所做的一個比喻,其真正含義是“一個迫切需要轉變文化發展方式的新階段”。
粗放增長模式已難持續
據統計,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增加值比2010年增長21.96%,增速明顯放緩,而2012年的產值增長率更是進一步下降至18%。此數據雖然受通脹率變化、宏觀經濟周期波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發現:導致增速下滑的更深層次原因是產業政策效應已接近尾聲,文化發展方式迫切需要轉變。
“新世紀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但粗放、外延式的發展問題依然突出?!敝袊鴤髅酱髮W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鋒表示。近年來,文化產業園區內容空心化、文化遺產破壞及盲目性開發、原創品牌文化產品不足、傳統文化產業改革步伐緩慢、區域行業性壁壘依然存在等問題在發展中日益突顯?!暗@些問題在高速增長的數據中都很難得到全面體現?!饼R勇鋒說。
今年,貴州省開始將文化產業納入“小康社會檢測指標體系”,并設定了以縣為單位的文化產業增加值要占GDP4%的“標準值”的做法引起關注。地方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固然合理,但這種將文化產業增加值納入政績考核的行為,是否會進一步催生文化產業的粗放式增長?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文化產業發展看重“總量”型數據是導致粗放式增長的重要原因。
“繁榮文化產業是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重要手段,然而傳統經濟領域的‘重量輕質’模式弊端卻被嫁接到了文化領域?!眹倚姓W院社會文化部副主任祈述裕表示。他認為,過去10年,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初步被社會接受認可,而接下來的10年,文化產業的內部結構也要有所調整,這和宏觀經濟領域的發展規律是一致的。
改變不合理推動方式
近日,《人民日報》等媒體刊發批評某些地區不惜成本興建奢華文化設施,大搞“政績節慶”等的相關報道。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委員也對地方文化產業園區的盲目建設提出了質疑和批評。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曉明指出:種種發展問題及文化泡沫的產生,多與不合理的政策主導推動方式有關。
如何科學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有關專家表示,這或將成為“拐點”之后,文化產業發展新階段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長期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動,主要表現為行政主導、干預產業項目。這在產業發展初期是必要的,政府號召力強、工作見效快的優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一旦進入“精耕細作”階段,其不足和弊端就會日益顯露。
“政府的培育行為如果長期持續,就會讓企業產生依賴?!鄙缈圃貉芯繂T賈旭東說。在他看來,下一階段政府的工作思路應更具創新性和長效性,“比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構建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促使更多的文化單位自發地推進改革?!?br/>
對此,《文化藍皮書》也明確提出:在新的階段,文化管理體制及政府管理模式都需要改革,政府應將工作重點從項目投資建設轉移到幫助文化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上來,并同時進一步規范文化市場、加快文化立法進程。
“買方市場”是發展根本
“短缺”和“過?!?,看似矛盾的兩點緣何會出現在一起?據藝恩咨詢最新發布的《2012-2013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電影故事片產量高達745部,卻只有231部有機會與觀眾見面,只占總量的31%。而近期《泰囧》等國產片的票房神話卻顯現了觀眾對國產好電影的“饑渴”?;蛟S這種現象就是對“短缺”和“過?!钡淖詈迷忈專汉卯a品短缺,“爛”產品過剩。
“企業的嚴重兩極分化造成精品短缺,而大量的同質化經營又帶來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北本┐髮W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說。他同時指出,文化消費不同于物質消費,是非剛性需求。如果市場精品不足,很容易造成表面上文化消費能力的下降,“短缺”和“過?!钡拿芤矔癸@?!皩嵸|上市場的需求還是巨大的,只是消費者在擁有了更多選擇空間的條件下提高了審美訴求?!?br/>
齊勇鋒表示,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和消費者日趨多元的文化需求,文化市場會更向買方傾斜,而針對買方市場進行結構調整優化也勢在必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