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仿制作偽十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1-18]
作假有一定的程式和規律,故了解其作假手段,對于認識贗品的作用很大。根據古人留下的大量資料和所見到的市場上的眾多仿品、偽品進行判斷、總結、歸納,仿制與作偽大致有如下一些手段。
一、新瓷作舊。光緒間采用的方法是先用帶細的泥砣,對瓷體輕輕擦磨。的拭去擦痕又用牛皮膠砣蘸油磨之(如今有人用劣質牙膏和水砂紙磨)。用此法使新瓷褪去光澤,冒充古瓷。初看確像古瓷,然仔細察看,終可發現破綻。因為古瓷歷經日久,長期摩挲。雖然呈現舊色,但畢竟還有難摩和漏摩之處依然帶亮色。而偽品則全部磨舊,無一點亮色。
二、真坯假底。鋸下破舊瓷器之底,粘接在偽作的新瓷上,形成偽物真款。粘合處看似天衣無縫,但如用高倍放大鏡看,亦可現出痕跡。
三、真坯假彩。取舊瓷之白質無花者,彩繪后重燒。坯質確系古品,有舊瓷之光素。加彩后價值倍增。然后加之彩只要細辨仍會露出馬腳。一是畫風的不同。古代畫風多單線淺描,現代的摹仿者多為有美術專業知識者,無論怎樣摹仿,總會露出“現代派”的手法。二是釉彩的品質。如康熙以前的青花多用國產的回青,藍中帶灰??滴鹾蟮那嗷檫M口料,藍中泛紫?,F代的青花料接近青蓮色,十分純凈。古代所用的料色現在還真難尋覓,只要仔細審視,必可看出眉目。
四、巧補缺陷。對缺損的古瓷進行粘貼補接,如補耳、補脛、補足、補口等。盡管粘補技藝很高,但補上去的耳、足等都是以后捏制、站上后加釉彩重燒的。其風格和色澤必然與原物有細微差別,不可能渾然一體。
五、以畫掩偽。將破損的素潔古瓷用膠粘合后,于裂痕處畫上硬彩花卉以掩飾破痕。除用放大鏡細察裂痕外,同時從畫風和色料的品質進行細致的比較亦可看出問題。
六、磨口掩損。對口部有缺損的瓶罐之類瓷器鋸掉缺磨平口部以充完品,一般都留有打磨的痕印,要細心察看。
七、磨底改款。為了冒充古瓷,將近來生產的瓷器底部的款磨去,寫上老款加釉重燒,然后進行作舊處理。]八、新仿名釉。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工藝水平的提高,古代很難燒制的鈞紅、郎窯紅、郎窯綠、豇豆紅以及各種窯變釉等,作偽者都能燒出。盡管釉色難辨真假,但從胎質和器形上仍可辨別。如有的作偽者認為工藝越精越好,造出的胎質過細膩,超出了古人的生產水平,弄巧反拙。
九、古瓷新款。此種作偽方法歷史悠久,始于明代正德年間,尤以明萬歷、清康雍年間最盛。即在未署款的古冷飲上重新提款,陶瓷界稱為寄托年號款。如乾隆時將宋代官、哥、鈞、定、汝諸窯所產的瓷器都提寫“重華宮”。明代的寄托款最早是永樂,最晚的是萬歷。如今古瓷新款已成了作偽者的貫用手法。對這類仿品要嚴格考證其字體風格。
十、新瓷古款。多為仿制品,是一種主要的仿制手段。如成化年款,有“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兩種。清代后的仿品多用“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大都字體工整。而真品的四字款卻信手寫來并不規整。如今的仿品以明朝款為多??涤呵鞒鞔?,但字體風格迥異。筆者見過一件古花瓶,用朱砂料題有“洪武年制”,其字形笨拙,色彩鮮艷,一眼便能識破。也有仿得逼真的,這就要從多方面予以鑒定。
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