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編撰現代《四庫全書》說易行難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3-14]
盛世修文,這是傳統。這里面又以《永樂大典》、《康熙字典》、《永樂大典》最為著名。這些以皇帝主導的文化工程的確起到了傳承文化的作用,但囿于階級立場與時代的限制,《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無論是在典籍的選擇還是取舍上卻難言公正。而《四庫全書》的修訂更是身處“文字獄”的背景之下。二月河先生認為朱棣、康熙、乾隆都是很聰明的政治家,可也正因如此,《四庫全書》之類的文化工程的確是為這些聰明的政治家服務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力上升,國際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條件改善,這的確是事實,但距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尚需時日,這個時候我們說是盛世也為時過早。二月河先生說,現在我們糧食生產上去了,精神糧食卻很匱乏,這句話總結得很到位。我們現在到處都在大談文化,可究竟何為文化?許多人都不清楚。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似乎很有必要弄一個現代《四庫全書》這樣的文化工程,以啟發民智,教育世人。但仔細想想,這種大動干戈的“文化大集中”、“大躍進”似乎又無必要。
一方面,我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修史的步伐。政府里我們有拿國家俸祿的地方史辦、志辦;大學里我們有研究各門類文化的專家學者;社會上我們也有為數眾多的史學愛好者。我們盡管沒有《四庫全書》那樣專門的一個編撰機構,可我們每年大大小小的文化工程加起來也可以說蔚為壯觀。
另一方面,即使編撰了現代《四庫全書》,可又給誰看?現代社會不同于古代,古代書少,讀書人也少。大家都知道《四庫全書》很出名,可從古到今又有幾個人能有機會看到真正的《四庫全書》?更不要說讀到了。我們現在有書店,有網絡,有紙質書,也有電子書,想讀什么就讀什么,喜歡什么就讀什么。多樣化選擇的條件下,其實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四庫全書》了。
第三,編撰現代《四庫全書》未必就能成就什么文化大家、文學巨匠?!队罉反蟮洹?、《四庫全書》讓一大批文化人名垂青史,我們的《新華字典》也讓呂叔湘等學者名聲鵲起。但在學術泡沫化、心態浮躁化的今天,又有幾個人能安下心來潛心研究學問,尤其是編撰現代《四庫全書》這樣費勁不討好的活計?
盛世修文,編撰現代《四庫全書》,主意不錯,可卻說易行難。什么人編,編給誰看?這些問題不解決,還不如不編的好。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