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熱潮背后的“過度消費”令人憂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1-10]
2012年底,部分網絡媒體與平面媒體紛紛推出了“年度十大文化事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舌尖上的中國》讓中國紀錄片在全世界火了、《中國好聲音》熱播等皆被收納其中。這些事件或現象從某些側面反映我國文學藝術的繁榮發展??晌覀兗毤訉徱?,則會發現在一些藝術熱潮背后, “過度消費”之風也愈加強烈……
當某出版社好不容易拿到《舌尖上的中國》同名落地書版權時,卻發現書店的書架上早已是滿世界“舌尖”:《舌尖上的故鄉》、《舌尖上城市的味道》、《舌尖上的大宋風華》,還有《舌尖上的京劇》; “好聲音”收視火爆,引得眾多節目爭相效仿,各種“好聲音”的詞匯也在報紙網絡隨處見; 莫言獲諾獎,“消費莫言”現象也瘋狂起來,就連白酒、烤雞也貼上了莫言的標簽。
本來利用熱點事件進行傳播是媒體慣用的技巧,利用名人打廣告、做營銷也是商家常用的有效手段,大眾的跟風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此風的盛行。但從長遠來看,即使商品也有邊際效益最終將為零為負的時候。不停跟風、炒作、模仿等于是不停地透支這些文化“成果”,最終受眾會被搞得審美疲勞,不堪其煩。再好的東西被咀嚼過許多遍,我們也會對它失去興趣,甚至變得厭惡。有網友就曾針對好聲音的過度消費憂心忡忡地表示:“趁熱打鐵是好,但是要適當??!過猶不及?!绷硗庠倏纯础俺?、諜戰劇、穿越小說熱鬧一番后的寂寥冷清,也容易讓人心生感嘆“神馬都是浮云”!
可惜對有些人來說,賺錢才是硬道理,而創新不僅周期長還要踏踏實實的付出,與其相比,跟風與迎合才既簡單省事又容易獲利。過度消費的盛行反映了整個社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更可以看出我們文化創造力仍然有所欠缺。試問我們獲得了諾獎,有紀錄片的藝術成就突破,展現了“草根”的好聲音,是否就當止步于成績與榮譽?
贏得文化的持續繁榮與發展,我們需要一個健康的文化生態,以及文化藝術工作者始終不渝的智慧付出與努力。必須正視文化上的“過度消費”,杜絕跟風、炒作、模仿、復制的泛濫,而代之推出大批以原創為核心生命力的藝術精品。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