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證實散落海內外4000余件石峁玉器出自神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2-21]
西安12月20日電 (記者 冽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煒林20日表示,2012年5月至11月的考古發掘證實,陜西神木石峁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史前城址,并首次通過考古發掘出了玉器,為流散在海內外4000余件石峁玉器找到了“家”。
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峁遺址,位于陜西省北部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山梁上,北距長城10公里。陜西考古工作者今年對其進行系統調查和發掘,確認石峁城址最早當修建于龍山中期或略晚,興盛于龍山晚期,夏時期毀棄,屬于中國北方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孫周勇說,規模宏大的石砌城墻與以往發現的數量龐大的石峁玉器,顯示出石峁遺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石峁石城面積在400萬平方米以上,其規模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見中國史前時期最大城址。
他指出,隨著上世紀70年代以來神木石峁遺址調查資料的公布,業內開始重新檢視海外各學術機構和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玉,將許多重要藏品特別是風格獨特的墨綠色牙璋類器物產地追溯到了石峁遺址,器類有刀、鐮、斧、鉞、鏟、璇璣、璜、牙璋、人面形雕像等,尤其以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玉人頭像價值最高,雕工極其精美。
上世紀70年代,陜西考古工作者從神木農家征集了127件玉器,包括玉蠶、玉鷹、虎頭等。90年代在距離石峁遺址30多公里的一處新華遺址發現32件玉器。今年共發現6件完整的玉器,有玉刀、玉鏟等。奇特的是,這些玉器均藏于石墻內部。石峁玉器享有盛名,流散海內外約有4000件左右,但正式通過考古發掘出土玉器,在石峁遺址還是首次。專家一致認為,神木考古發掘,為石峁玉器找到了“家”。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考古發掘還有壁畫、人頭骨遺跡的重大發現。在一段石墻墻根底部的地面上,發現了成層、成片分布的壁畫殘塊100余塊,部分壁畫還附著在晚期石墻的墻面上,以白灰面為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最大的一塊約30厘米見方。在下層地面下發現兩處集中埋置人頭骨的遺跡,共有48個頭骨。經初步鑒定,這些頭骨以年輕女性居多,部分頭骨有明顯的砍斫痕跡,個別枕骨和下頜部位有灼燒跡象。專家推斷,這兩處集中發現的頭骨可能與城墻修建時的奠基活動或祭祀活動有關。
王煒林告訴中新社記者,本次發掘不僅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質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背景,更對進一步理解“古國、方國、帝國”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義,中科院考古專家以“石破天驚”來評價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