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含“行騙”屬性 “金縷玉衣”騙貸10億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1-26]
近日福布斯網站上有一篇文章《中國130億元的藝術品騙局》(Chinas $13 Billion Art Fraud— And What It Means For You),對中國藝術品市場虛假的部分進行了淋淋盡致的分析,雖是外國人寫得,所引事實卻也客觀。藝術品市場水一直很深,難以改變的現狀讓尚在蹣跚學步的藝術品市場一直面臨著信任危機。這些年,藝術品似乎總跟“騙錢”扯上關系,雖然每次都更換著不同的形式,各種時髦的新詞卻承載著同樣的“勾當”,比如“金縷玉衣”能夠騙貸10億,文交所瘋狂上演“郁金香泡沫”,現在扎堆出現的藝術品信托面臨“圈錢”質疑。前不久,有人說“天價藝術品信貸存漏洞”,地產公司以“藝術品信托”之名瘋狂圈錢,這樣的分析雖非聳人聽聞,但也還是把藝術圈的故事“老料新炒”了一番。其實,在每一次的類似事件中,藝術品雖為主角,但卻不過是傀儡,成為被金錢綁架的替罪羊,當事件敗露后,人們總將原因歸咎于藝術品市場的種種缺陷:缺乏權威的評估鑒定機構、缺少有效的市場監管等。
騙子們為何總是鐘情于藝術呢?或許可以用“藝術天然非行騙,行騙天然很藝術”來解釋吧。作為一類以精神財富來定價的資產,在市場遠未發育成熟的前提下,其天然的屬性很適合成為行騙工具。只要有題材、有品相,就能夠有“價格”;只要能有公開可查詢的價格,有第三方的擔保,就能夠去抵押貸款;而拍賣的交易形式,無意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只要有合適的藝術品做媒介,銀行的錢也好,投資者的錢也罷,都可以隨意流動,流向政策限制的房地產領域或者流向不符合借貸標準的投資項目中。這樣的通道和漏洞永遠存在著,實在與藝術品市場無關,與藝術品本身更無關。最重要的是銀行怎樣通過改善監管機制管理好自己的錢袋子,信托公司怎樣不受利益誘惑監管好自己的投資項目,才是問題的關鍵。但制度的建設在我們的文化氛圍中尚很難實現完備,“人治”的環境使得權力的監管往往缺位。大環境使然,這方面的發展和進步尚須幾代人的努力。所以“騙”與“被騙”的故事短期內不會終止,只看它再以怎樣的方式呈現。
回到藝術領域,藝術市場制度的完善雖然任重道遠,但具體的工作尚需腳踏實地地去做。我們總在說缺少權威的鑒定評估機構,缺乏官方的有效監管。權威鑒定評估機構的建立,雖早已是當務之急,但其核心的“中國藝術品交易信息數據庫”的建設卻鮮有人提及,沒有一個高質量的、全面可靠的數據庫資源,再權威的鑒定評估也無非是紙上談兵。這尚需有遠見的資本和機構臥薪嘗膽去辛苦幾年。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地監管形成于市場之內,而非市場之外,政府的非正常介入往往導致尋租行為而影響市場的公正和競爭,所以期待官方的監管大可不必,收藏家和投資人用“腳”投票的方式或許更為有效。有了可以比對參考的數據庫資源,有了成熟穩重的收藏投資者,當藝術全面回歸收藏投資的正途,就讓健康的市場環境“餓死”以藝術之名謀不義之財的鼠輩吧。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