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紅塔寺壁畫使甘肅石窟歷史年譜延續至清代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1-26
      蘭州11月23日電 (記者 馮志軍)記者23日從敦煌研究院獲悉,該院數位文博專家近日對甘肅臨夏東鄉族自治縣境內的紅塔寺石窟進行了實地調查,基本弄清了距離地面數十米的絕壁之上的石窟內表層清代康熙年間壁畫的內容,這使得使甘肅石窟歷史年譜延續到了清代。

      甘肅省橫跨河西走廊,境內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等眾多石窟寺保存了公元5世紀以來絲綢之路上璀璨的佛教藝術。但進入宋元以后,甘肅佛教石窟藝術也隨著中西商路的變遷和戰亂逐漸衰落,特別是清代,在紅塔寺石窟發現之前,幾乎找不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石窟。

      2009年底至2010年初,東鄉縣在進行文物普查時,對紅塔寺崖壁上的石窟進行了調查,發現石窟中保存有大量古代壁畫,面積約50平方米。由于石窟位于距離地面數十米的絕壁之上,加之當地相關的技術力量不夠,對于石窟壁畫的具體研究未能展開,其在佛教史、佛教藝術等方面的價值還不明確。

      據了解,此次實地考察發現,洞窟西北壁中部繪藥師佛一鋪,藥師佛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左手托缽置于腹前,右手施降魔印垂放膝上。藥師佛兩側以墨線劃出若干方格,分別繪佛傳、本生和因緣故事。其中東南側自上而下用橫線分為三欄,分別畫“燃燈佛度化太子”、“忍辱賢人”、“割肉畏(喂)鸚(鷹)”等故事,西北側則以墨線劃出等大的九個方格,繪太子降生、出四門、燃燈佛授記等故事。

      考察中還發現,紅塔寺石窟的保存現狀不容樂觀,壁畫脫落、風化嚴重。對比2010年初調查的情況,甬道及窟門兩側下部墻面已斑駁脫落不少。參與考察的敦煌研究院的文博專家強調,紅塔寺石窟壁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應當引起省文物管理部門的重視,該寺目前急需科學保護,應盡量減少參觀,以保證洞窟小環境不受破壞。

      紅塔寺,又名洪塔寺,始建于南宋末年,至清同治以前,已形成頗為宏大的建筑規模。寺院背靠100多米高的紅砂巖懸壁,分上、中、下三層三殿。當時僧人眾多,香火旺盛,殿內塑像、壁畫甚多。后經戰亂和建國后數次反封建運動,經卷被焚,僧人悉被遣散,寺院建筑全部被拆毀,但鑿建于離地50多米懸崖之上的石窟因棧道被毀而得以保存。(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