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收藏投資

    乾隆皇帝題跋毀了多少珍貴藏品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1-13
      近日,藝術評論家石建邦一篇“炮轟”乾隆皇帝收藏品位的“檄文”引起了許多爭論。在文章當中他指出,一向以儒雅風流、熱愛收藏著稱于世的乾隆皇帝根本就是個“破壞狂”。在好端端的玉器上刻味同嚼蠟的“御詩”、以累累印章和御題占滿傳世畫作,將其弄得傷痕累累,都是這位皇帝經常做的事?;蕦m內所藏的書畫、瓷器、玉器、銅器、景泰藍、竹木牙角,無不被他起勁兒地折騰過。

      乾隆皇帝那數不清的題跋長詩,是珍貴的歷史遺存,還是傳世典藏身上的“牛皮癬”?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皇帝收藏家,乾隆究竟是以他的曠世收藏惠澤后世,還是至今仍以他不健康的收藏觀影響著我們的收藏“潛意識”?今天,我們請來幾位專家談談他們各自的看法。

      著名收藏家郭慶祥:

      中國畫題跋泛濫成災

      乾隆皇帝開了“壞頭”

      我們今天說中國畫講究所謂的“流傳有序”,重視題跋,其實是個“壞習慣”,而這個“壞頭”正是乾隆開的。至今影響深遠,已經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包括齊白石、張大千,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上寫長跋,就算畫個白菜,也要在旁邊解釋一番這個白菜是怎么回事,都和這個“壞習慣”一脈相承——這是繪畫沒有本事的人才會做的事。作為視覺藝術,繪畫應該通過色彩、構圖給予人美感,而不是靠大家互相吹捧,更不是靠文字來解釋這幅畫畫的是什么意思,有多好。繪畫又不是文學作品。畫家本身的文學素養當然也是重要的,但這個東西應該蘊含在畫當中,最終還是用畫“說話”。

      我們可以對比西方的繪畫大師,你看有誰在自己的畫面上搞這些東西?人家連名字都不在畫面上簽。乾隆對傳世書畫做的事情就是一種破壞,沒有第二種解釋。

      問題是,乾隆為何要搞這個“破壞”?這不僅僅是炫耀,我覺得他是在尋開心。他覺得自己是皇上,所以可以隨心所欲。最要命的一點是:他不懂繪畫知識,不懂鑒賞,但是又不懂裝懂。

      一部《石渠寶笈》中記載的歷代書畫中有多少贗品就不說了。我要說的是:為什么明明是一些不入流的畫家的作品,但只要乾隆喜歡,有他的“御筆親題”,身價就被抬高了。比如“四王”,再比如《清明上河圖》——如同圖紙一樣的匠氣十足的作品,只因是“乾隆御覽之寶”,便被抬到了非常不恰當的位置。

      當然我們后人也有問題。乾隆不懂行,我們不買賬不就完了嗎?可現在很多所謂搞收藏的人,不知道乾隆是個外行,也跟著一起不懂裝懂。拍賣市場上,但凡和乾隆扯上關系,刻著他的章,有他的“御筆親題”,都能身價倍增。長此以往,這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繼而影響到整個民族的審美觀和審美教育。

      總之,中國畫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石渠寶笈》說的不算,乾隆的“御筆親題”也沒有權威性。我呼吁,針對這個問題,最好是來一次公開的大討論。學者、畫家、評論家都參與進來,什么是好的作品,為什么好,都討論一下。這才是真正負責任的態度。

      職業畫家、獨立藝評人奚耀藝:

      御題印章密密麻麻 傳世名作都給“悶”死了

      《富春山居圖》仿本《子明卷》,乾隆當時以為是真跡。于是他在畫面的空白之處又是賦詩題字,又是蓋御覽大印,對一幅頗具文人氣息的山水畫“寵幸”有加。他的書法水準暫且不論,單就那滿滿的紅印黑墨,已使得《子明卷》了無生氣而滿紙滄桑。后來,當《富春山居圖》的真跡《無用師卷》出現在乾隆面前時,他認為是“贗鼎無疑”,雖然自己不去“寵幸”了,但命手下大臣在真跡醒目位置的天水交際處長題乾隆御識。雖然《富春山居圖》真跡基本保留了原來的面貌,但猶如在自然環境優美的地方造了一間不倫不類的建筑,讓人看了心堵。

      南齊謝赫提出的中國畫的繪畫“六法”,第一法也是最重要的一法,就是氣韻生動。筆墨和空白的畫面虛實統一關系,是歷代畫家追求氣韻生動的創作美學準則之一。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在畫面視覺上的最大本質區別,是對畫面空白的處理。中國歷代人物、山水、花鳥等作品,畫面均留有大量空白,這不僅是畫意的需要,更是人們崇尚空靈思想精神的需要?!笆杩勺唏R,密不透風”說的就是中國造型藝術的構圖美學。不著筆墨的畫面空白可寓意天,可寓意水,可寓意云,調整了畫面空間的氣息,是畫“透氣”的地方。而乾隆把這些空白都用印章敲滿了,沒有了流動的氣韻,這就是死畫一張,失卻了風采。

      分析原因,我認為乾隆對漢族文化的理解有失偏頗。他妄自尊大又肆意妄為,隨意處置認為是他自己的任何東西,確確實實破壞了他人藝術作品的完整性。他幾乎把宮藏的作品題了個遍。曾被他“凌辱”過的古代書畫作品有晉王珣所書《伯遠帖》、唐人摹本《王羲之姨母帖卷》等等,不勝枚舉。后人在他過手的書畫作品中,已看不到清雅、蕭逸、淡泊的文人格調,留下的只是呼吸淤堵、暮氣沉沉的筆墨痕跡,難以讓人獲得真正的藝術欣賞,也難以讓人獲得審美的愉悅。

      廣東省博物館研究館員朱萬章:

      明朝開始就有名家題跋

      詩書畫印相結合是中國畫特色

      說題跋是從乾隆開始開創的風氣,我不敢茍同。事實上從明朝開始,包括文征明、董其昌等人,都既是書畫家,也是大鑒藏家,今天存世的許多前代名跡上都有他們的題跋。這些題跋目前已成為研究這些大畫家藝術理論、鑒定方法、鑒定水準很重要的資料。相形之下,乾隆的題字確實比較多、蓋的章也比較多。但在今天,這些東西反而無形中增加了原作品的附加值,成了一件好事。我們必須得承認的一個現象是:在今天的拍賣行,只要有乾隆蓋印的,即便這個畫得不是很好,也是價值不菲。

      留白對于傳統中國畫確實非常重要。所以歷史上大多數的情況,可能會在手卷的最后專門留個地方來題跋,不太會寫在畫心的位置。如果說乾隆做的有點稍稍過分的話,就是他喜歡在畫心題跋。但是就我目前見過的書畫作品來看,說乾隆的題跋對這個作品造成了多么嚴重的破壞,我沒有看到過。

      另外需強調的是:中國畫和西畫完全不是一種表達體系。西畫的畫家通常只會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簡單簽個名。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一幅油畫上寫著一長串的英文或者法文字母,那會是非常不協調,毫無美感可言的事。但中國畫,特別是文人畫,它特別講究一個詩、書、畫、印相結合,這是一個與西畫完全不同的文化風貌。也正是因為詩、書、畫、印共同的存在,才構成了中國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意蘊。在這個方面,硬是將中國畫和西畫做對比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張廣文:

      古玉上刻御詩是破壞行為

      現存清代宮廷玉器中,刻有乾隆題詩的古玉有很多。乾隆那個年代對古玉的識別和鑒定非常困難。乾隆根據《周禮》的記載,把新石器時代的古玉普遍認作是西周的,目前臺北故宮所藏的一批新石器時期的玉圭就是例子,不僅年代搞錯了,而且乾隆認為它不是圭,是尺。這些認識都以詩的形式被刻在了玉圭身上。

      乾隆作為一個皇帝,“理所當然”地覺得宮里的藏品都是他個人財產,想怎么樣都可以。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是如此。從明代開始,很多的收藏家都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對自己的藏品進行品評。不過大部分人是在作品的附件上進行一些解讀,或者將藏品放到匣子里,然后在匣子上刻詩——不過這樣也有隱患,會出現藏品和附件分離的現象。乾隆的選擇是將自己的考古探索和心得直接刻在古玉上。我分析他這么做的心理,一是他有獨自占有這些東西的想法,二是希望自己的品評和作品共存亡。這樣的做法客觀上無疑對文物造成了破壞。

      但現在有個現象:凡是帶有乾隆刻詩的,有宮廷收藏印記的文物,往往在市場上賣得很好。也正因此,乾隆對古玉的破壞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至今仍然存在?,F在拍賣行里,有人為了賣個好價錢,就把乾隆的詩刻在各種假文物或者真文物上。這已經成為玉器收藏界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了。

      但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乾隆在對文物的收藏、整理和保護方面,確實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清代的宮廷收藏比較成系統,和乾隆喜歡“亂涂亂畫”的習慣有一定關聯。同時,作為一位相當重要的歷史人物,乾隆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梢允刮覀儗ξ奈锉旧淼膩睚埲ッ}更加清楚,也對當時的收藏文化和社會風氣都有所了解。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