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鑒寶不是文物騙局的平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1-05]
這些年來,一些電視鑒寶類節目確實對公眾在文物鑒賞方面做了的誤導和蠱惑性的宣傳。作為一檔電視欄目,鑒寶類節目可以適當娛樂化,但不等同于“鑒寶表演化”,什么編造文物流傳故事、誘導“持寶人”杜撰虛假收藏故事,演員扮演“持寶人”等等這些虛構情節會誤導民眾對文物鑒賞及其市場的認識。一些欄目的觀眾也缺少理性參與,都是那種憋著一夜暴富的心態來看節目?,F在又發生了《天下收藏》節目主持人所砸的部分贗品被人質疑為真品的事件,更加證實了此類節目亂象叢生,也折射了目前文物市場非正常的一面。
有些觀眾觀看節目就是帶著一種發財的想法,就是上節目的這玩意兒能賣多少錢。所以,這些鑒寶類節目不但沒有在大眾中起到普及文物鑒賞方面的知識和傳統文化的傳播,反而起著哄抬文物價格、誤導市場價格的弊害,讓不少普通大眾萌生“發財夢”而走上歧途,都覺得自己有撿漏的機會,這樣的僥幸心理就容易上當受騙,贗品專騙這些財迷的人。
在一些鑒寶節目中,專家雇傭他人謊稱“持寶人”,在現場對自己的藏品進行鑒定高估價,自賣自夸地表演誤導觀眾。又如某鑒寶節目,專家鑒定某字畫為真跡并開出高估價,后經作者家屬等多人鑒定該畫是偽作。這些價格炒作事件,使鑒寶專家的權威性、公正性備受質疑。實際上,鑒寶節目背后就是赤裸裸的商業利益。專家們上電視節目鑒寶,每次收入出場費數千元不等。如能幫忙把持寶人的藏品鑒定出高估價,把價格炒上去了,幕后更會有持寶人更大的“紅包”相送。于是,一些專家見錢眼開,昧著職業道德甘愿當托,把假玩意說成真文物,把不值錢的說成無價之寶,再通過節目欺騙和誤導廣大觀眾。因此,這類節目也就成了專家和持寶人聯手制造騙局的大平臺。
在這個行業,即使是某方面專長研究的專家也只能是判斷古玩的真假和年代,而不應對古玩進行市場估價,更不應知假估假設下騙局,讓人們獲得與事實根本不相符的文物鑒賞知識和市場行情。我們還要問一問國家到底有沒有合法的“文物鑒定師”職稱?到底有沒有權威性?一些所謂國家級的“專家”為什么會把新做的金樓玉衣“鑒定”成漢代的?水平問題還是良心問題?電視鑒寶節目上的專家是否真有資格做鑒定?等等。我認為文物部門出臺《關于加強對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管理的通知》很好,就是晚了點,早干嘛去了?現在出臺這個通知,做了一系列規定,能不能拯救現在文物市場的亂象,還要看以后的執行情況。
普通群眾是最相信國家媒體的,而恰恰是有些人利用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顛倒是非把假的說成真的。除了鑒寶類節目有誤導現象外,還有的文化類節目把匠人捧成大師,把普通美術工作者說成是藝術家,有些已誤導大眾幾十年了,要扭轉這種錯誤,有關方面又要花多大精力和時間去正確引導大眾,才能挽回現在的尷尬局面?受害的是群眾,有些是經濟上的,有些是認識上的,有些是觀念上的,這些現象的發生也是相關部門外行領導外行帶來的惡果,對社會和民眾極不負責任,并且有人惹禍而無人擔責。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