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民俗工藝品多為成年人收藏 如何童趣化?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1-02
      最近去超市,幾乎所有門店在一進門的位置都擺放著西方萬圣節用的道具,南瓜燈、面具、帽子、披風……每每看到這些,心中都升起一陣悲哀。

      因為鮮艷的顏色和奇奇怪怪的造型,這些商品馬上會吸引孩子的眼光,很多孩子都會立即上去拿起一兩件商品把玩。在把玩一陣之后,都會問自己的父母,“這些東西是干什么用的?”自然而然,家長要向孩子們解釋這是西方人過節用的。如果孩子再問得多一點,那么這個節日的名稱、來歷、習俗,家長也會想辦法告訴他們。

      很難想象在這樣的環境下,未來成長起來的小孩子對我們的傳統節日還能剩下多少認知。從“圣誕節”到“情人節”,再到“愚人節”、“感恩節”,現在又是“萬圣節”,剩下的似乎只有“復活節”了……

      僅就萬圣節來說,除了“削南瓜”還能稱之為有些手藝外,剩下的過節用品基本可以靠量產解決。但為什么恰恰就是這些簡單的東西,反而可以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呢?

      最近在做“尋找手藝人”系列的時候,每做一期都會被一門技藝的藝術性與背后的文化性所吸引。但是琢磨之后,也發現這些手藝有一些共性。比如很多手藝老百姓真正想起的日子都相對單一,剪紙、年畫等都是過春節的時候才會想起,而且現在慢慢都已經開始不流行了;還有如料器、火繪葫蘆等技藝,一般都是成年人收藏或者把玩的東西,所以,這些民俗性的工藝品都有一個共性——離孩子太遠。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因為制作工藝的復雜以及成本問題,很多工藝品確實與孩子有些距離。不過,幾乎所有工藝品背后蘊含的都是一種民俗的文化,現如今不考慮利益因素只會單純好奇與感悟文化的,孩子自然是首先的選擇。也只有讓孩子們從小就開始接觸我們民族的民俗文化,才能讓這些技藝更好傳承下來。所以,為什么很多技藝大師或是相關部門甚至是企業,不能去研究一下如何將這些民俗性的東西與孩子們的興趣點相結合,讓他們能更多地去領悟我們國家自己的文化?

      掙錢的事情,去和大人們交流;文化的事情,就和孩子們聊聊唄?

      姜子謙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