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公共藝術展璀璨綻放卡塞爾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0-06]
2012年10月12日,由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德國自由大學聯合卡塞爾市政府、黑森州博物館協會(MHK)主辦的“大道之行:中國當代公共藝術展”在德國文化名城卡塞爾舉行了開幕儀式。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卡塞爾市長貝爾特拉姆·希爾根分別致辭。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余丁、柏林自由大學媒體與藝術學院院長席本哈和開幕嘉賓一起觀看了參展作品并介紹參展藝術家。中國駐德國文化參贊陳平、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陳建陽等中德雙方代表約 300人參加開幕式。展覽將延續到2013年2月。
在以文獻展著稱的德國卡塞爾,從市中心廣場到商業步行街,從文獻展主展場到河濱綠地,到處可以看到體量巨大的中國藝術作品。今年的文獻展尚未完全撤出,中國藝術就展現在公眾面前,以嶄新的藝術形象和文化面貌吸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在過去的一周里,德國媒體多次報道展覽,對參展藝術家進行訪談,連續介紹本次展覽,為展覽的開幕作了充分的預熱。 本次展覽歷經近兩年的組織與策劃,從策劃展覽方案到考察場地以及選定作品位置都由中德雙方策展團隊共同討論與確定。面對復雜的布展工作,參展藝術家及其策展團隊卡塞爾經過15天奮戰,終于按期完成了作品安裝與相關準備工作,為德國公眾送來仲秋文化厚禮,讓中國當代藝術在金色的季節綻放卡塞爾這座德國文化名城。
“中國文化年最重要的視覺藝術項目”
此次展覽是2013年在德舉辦中國文化年的重要視覺藝術項目,展覽由21件/組大型作品組成,展覽出作品包括雕塑、裝置、新媒體表演等多種形式,22位參展藝術家都是目前在中國活躍的中青年藝術家,其中還包括幾位最年輕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參展作品分別位于卡塞爾市中心城區的醒目位置,由此讓中國當代藝術走進西方觀眾的生活空間,走進卡塞爾的城市文化與記憶。
卡塞爾因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成為展示中國公共藝術的理想場所。作為一座文化名城,卡塞爾以每五年舉辦一次的文獻展而聞名世界。自1955年首次舉辦以來,卡塞爾文獻展以極高的學術性和前瞻性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展之一,卡塞爾也成為了當代藝術朝圣者的麥加圣地。今年6月至9月,卡塞爾舉辦了第十三屆文獻展,對國際當代藝術進行一次新的審視,再次吸引國際文化界的密切關注,觀眾量達80萬之眾。本屆卡塞爾文獻展的一個突出特色是關注藝術的公共性,將藝術在公共環境中呈現,使其介入日常生活??ㄈ麪柺型ㄟ^50多年歷屆文獻展,也為城市留下了大量公共藝術作品,承載了無數關于藝術和生活的回憶。此次中國當代公共藝術展為這座具有濃郁文化象征意義的城市增添了新的藝術景觀,以中國當代藝術的最新成果讓西方觀眾了解和認識中國當代藝術特別是公共藝術的發展現狀,由此構成一次別具特色的藝術交流與對話。
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在開幕致詞中說,“這個展覽反映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活躍發展和蓬勃生機。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當代藝術也呈現出多元多樣的發展格局。中國藝術家特別是年輕一代藝術家的思想都非?;钴S,也很敏銳,他們的藝術表達擁有完全的自由。當然,像所有今天的藝術家一樣,在全球化的文化條件下,如何獲得藝術創造新的靈感和新的表現方式,是一種嚴峻的挑戰。中國社會的變革和現實生活的變遷,以及寬闊的國際藝術交流,為中國藝術家提供了創造了條件,這次展覽的作品就展現了每位藝術家個性的觀念,個性的視角和體驗,還有嶄新的藝術表達方式。展覽面貌豐富多彩,許多作品的體量巨大,十分壯觀。我相信,這個展覽能夠成為德國人民了解中國當代藝術,并且通過當代藝術了解中國當代社會的窗口?!?br/>
“跨越文化邊界的對話”
與以往的國際交流展覽相比,此次展覽聚焦于“對話”與“交流”,以全新的視野和組織策劃方式體現國際藝術交流的深度與廣度,特別是在文化層面上不同國家藝術之間的對話。展覽以“對話”為線索組織與策劃每一個環節,以“對話”為關鍵詞串聯起作品之間的內在邏輯,這些“對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與城市歷史對話??ㄈ麪栍兄凭玫某鞘袣v史,2013年是建市1100周年,此次中國當代公共藝術展也是向1100周年慶典的獻禮,展覽中許多作品的創作觀念凸顯與卡塞爾歷史的對話。例如,許江的《葵園》以1000多根6米高銅鑄的葵構筑起一方氣勢恢宏的“葵陣”,如同紀念碑般佇立在文獻展主展場前的廣場上,通身斑駁的“葵”,滄桑滿目,讓人不禁回想起卡塞爾這座城市曾經歷的戰爭歷史;鄔建安的《圖騰》靈感來源于中國古老的文學作品《山海經》。在這個展覽中,來自《山海經》的2000多個神話人物精衛、刑天等形象,被置于卡塞爾“酒山”的上,如同顯現于大自然間的一群精靈。作品展示的位置正是德國童話大師格林兄弟曾經寫作的地方,由此形成東西方文學歷史之間的對話。史金淞的《假山石》以中國城市里被拆掉的建筑廢料為材料,通過藝術家的想象與加工,構成獨特的“廢墟園林”的景觀,也由此回應了戰爭給卡塞爾這座城市留下的記憶。
二是與城市藝術和自然景觀的對話。此次展覽的重要特征是作品的創作觀念與城市藝術和自然景觀相互相映,相得益彰。之所以將這種對話作品作為展覽策劃的重要方面是因為卡塞爾這座城市獨特的藝術與自然景觀,作為世界前沿的當代藝術展覽的舉辦城市,作為德國最中心的城市,這里不僅可以看到歷屆文獻展留下的重要作品和多個美術館的精彩展覽,還有著悠遠美麗的自然景觀,由此使得作品與城市藝術和自然景觀的對話成為可能。在這次展覽中,管懷賓的《度園》置于第6屆卡塞爾文獻展豪斯·努克的參展作品《景觀幻燈片》前,兩件作品的并置將西方與東方觀看世界的方式,特別是藝術家的觀照視角作了比照,讓觀眾在與作品的互動中感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僅如此,透過劉俐蘊的《筆架山》可以看到克雷·奧登博格那件著名的《鋤》 ,通過直接的并置展出,突出地展現了中西當代藝術創作乃至文化上的對話。此外,陳志光的《獅》被置于市政廳門前,與原有門口放置的西方獅子同臺展出,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觀看;牟柏巖的《修》也格外引人注目,在新博物館的墻外,一個巨型的胖人爬到梯子上偷窺美術館,作品的內在邏輯呈現了一種微妙的中西藝術對話;陳文令的《中國風景》塑造了一種迷幻的風景,不同的形象與元素融合粘連在一起,形成有機的整體。這組作品的造型分別來自古代的猛犸象和梅花,藝術家塑造的景觀與城市的自然風景融合在一起,讓人們在經過自然風景的同時也經歷了藝術家創作的自然。
三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話。此次展覽中也有一些作品從東西方文化的共性與差異中尋求切入點,向公眾展示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共生。例如,向陽的《中國風景》用舊家具和他獨有的五彩立體“景觀”組成,舊家具被重構成具有現代意味的空間,期間鑲嵌著藝術家分別用絲線手工編織的中國山水與西方建筑樣式的“五彩雕塑”。作品展覽的位置與卡塞爾古老的弗利德里茨阿諾博物館和卡塞爾文獻展主展場相接,既讓觀眾感受從傳統到當代的文化穿越,同時也切身體驗東西文化的對話。丁乙的《如意·十示》由三個巨大的不銹鋼雕塑組成,作品被置于桔宮前的巨型草坪上,好像從這片草坪上生長出來一般。該作品的形象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如意、云紋、玄機等表意符號,通過對符號表意特征的研究以及藝術家個人化“十字”符號語言的嵌入,使得東方的形象與西方的極簡創作語言有機融合起來。展覽中作品體現出來的中西文化的對話,還體現在對卡塞爾這座城市文化身份,特別是作為一個德國城市的文化身份的呼應上。例如,畢橫的《解放》將一輛中國的解放牌汽車拆解,重新組合成中國“關公”的形象,屹立于卡塞爾步行街上。作品通過解構與重構具有了遠觀的宏偉和近觀的細節,由此回應卡塞爾作為重要工業制造城市的文化身份。此外,繆曉春的《雅各布祝福約瑟夫的子女》、朱锫的《意園》、許俊杰的《尋找你》都體現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對話。
由此,展覽的作品通過多個方面的對話既形成了作品與作品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也同時介入到卡塞爾這座城市的歷史、藝術與自然景觀以及文化語境中,正如范迪安館長所說,“對話是公共藝術發揮作用產生效果的重要特征,策展團隊對卡塞爾作了深入的調研,大部分參展藝術家考察了現場,根據現場進行創作,使展覽充分融入城市,作品與環境相得益彰,作品的內涵得到充分展現,從而使公眾理解作品,從欣賞到參與,實現了文化的對話,這是展覽獲得好評的根本原因?!庇喽≌J為,“這次展覽的題目也體現了公共藝術的公共性,中文題目為“大道之行”,就是彰顯公共藝術的公共文化關懷,德文續接了“天下為公”的意涵,體現了公共藝術的文化意義。中德文題目并置,也是一種文化對話?!?br/>
“透過當代藝術認識當代中國”
中國當代藝術這些年不斷在海外亮相,成為國際藝術交流新的熱點,但國際公眾特別是西方公眾對中國當代藝術總體上還缺乏了解,對其與中國社會發展現實的關系還認識不足,這次展覽為增進西方社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直觀感受提供了機會。德國媒體從展覽作品安裝開始就進行了追蹤報道,在現場對藝術家進行采訪,記者們對藝術家的創作理念的多樣性和材料語言的個性特征都作了深入反映。
德國公眾對這個展覽也抱以期待,安裝作品期間,就有大量志愿者參與幫助藝術家,有的放棄周末休息,有的從100公里外趕來,他們表示中國當代藝術的活力從藝術家身上最能體會到,中國藝術家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和真誠的藝術精神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有的觀眾帶著從當地報紙上剪下的展覽地圖,按照順序一處處地認真觀看作品,親身感受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有的觀眾停留到喜愛的作品前,積極參與到作品的互動中,在生動的現場了解中國的藝術作品;還有的觀眾與藝術家進行熱情的交談,深入了解藝術家創作的靈感、作品的觀念等等,他們認為,這些作品很好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讓他們看到了一種不一樣的藝術。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