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9月18日到21日,就在上周的短短4天里,武漢發生了好幾件與“收藏”有關的新聞:
9月18日,在白沙洲街一處民居附近,挖出一塊刻著“湖北造紙廠界”的石碑。此碑為張之洞1907年開辦湖北白沙洲造紙廠的遺存,距今已有百余年。
同一天,江漢關博物館籌建處公開了目前征集到的珍貴文物,堪稱“鎮館之寶”的兩枚光緒年間江漢關銀錠。權威專家鑒定后認為,這兩枚銀錠“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文物價值”,價值近百萬元。
9月19日,武昌藏家朱漢昌先生向媒體展示了他收藏的一本民國老護照,護照是抗戰初期武漢作為戰時首都時簽發的。
9月20日,一篇問世72年的《中山艦》獨幕劇劇本,被捐贈給江夏金口的中山艦博物館。
9月20日,首屆中國·武漢古玩趕集交易會開始接受報名,趕集會從9月28日至10月7日舉行,由武漢古玩城主辦。
9月21日,崇仁路武漢收藏品市場舉辦《文獻收藏與鑒賞》叢書首發式及“紅色記憶大型歷史文獻收藏展”。
“紙品收藏”乃武漢強項
在4天里發生這么多大事,反映了武漢收藏界文化素質高、社會基礎廣、為公眾服務的意識強。
業內人士說,武漢收藏特點鮮明:珠寶玉器瓷器雜項等方面較弱,書畫方面也僅居全國中游;武漢的“紙品收藏”卻是全國重鎮,尤其是“紙品”中的票證和文獻兩項,堪稱老大。
“紙品收藏”包括郵幣卡、票證、連環畫、海報、煙標、戲單、車船票、門券、地圖和文獻資料等,與古玩、瓷器收藏相比,“紙品”屬平民收藏,投資小、專業門檻不高。武漢票證玩家人數多、起步早、眼光好,有一批頂級的票證藏家。武漢收藏界成立協會之始,就下設了票證專業委員會,為國內最早的,每年通過武漢藏家交易的票證有數百萬枚。全國票證收藏文化展示交流大會(業內簡稱“票交會”)多次在武漢舉行,是對武漢在票證收藏界龍頭地位的肯定。
武漢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顯赫的地位、豐厚的人文底蘊以及武漢人不俗的文化品位,共同形成了武漢收藏“文獻資料”的強大優勢。
對“文獻資料”的重視,代表了武漢人濃厚的“家國天下”意識。
武漢傳媒特別欣賞這一點,每當有所發現,往往不惜版面進行報道。政府有關部門也非常重視武漢民間收藏的實力,常常因勢利導。
據透露,我市有關部門將與民間合作,高規格評選“武漢十大民間收藏家”。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將推動武漢民間收藏事業再上一個臺階。
民間博物館有待提升
與“紙品收藏”的活躍相比,武漢民間博物館更多的感覺是壓力。
今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本報曾隆重推出制作精美的《寶存》特刊,詳細介紹了武漢的14家民間博物館。這14家民間博物館的藏品琳瑯滿目,各家都有特色,各家都有寶貝,但是一路走來,各家也都不容易。
目前,武漢的民間博物館普遍面臨著館址偏僻、展館面積小、展品單一、展覽活動少的尷尬。
專家認為,真正的民間博物館,要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核,拿到國家發的執照,其對藏品數量與質量要求相當高,對專業人員和安保措施也有嚴格的規定。
市文化局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列舉了民間博物館應達到的5項條件:藏品應達到一定數量,要開展一定的研究,要進行陳列展出,展出面積應不低于400平方米,每年展出時間應不少于240天。這5項門檻,沒有雄厚的實力做支撐,是很難跨越的。
業內人士也樂觀認為,武漢的民間博物館事業已經有了不錯的基礎,隨著武漢不斷推進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武漢的民間博物館事業會迎來一個大的發展和提升。
記者李煦
武漢文化新高度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
20日上午,在武漢古玩城,一位民間藝人展示他的絕活——用黃銅絲制作的黃包車,為即將于28日開幕的首屆中國武漢古玩交易會暖場。記者喻志勇 攝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