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油畫家出路何在? 不能離開本土意蘊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8-29]
中國油畫不能離開本土意蘊
倫敦奧運會期間,中華健兒的杰出表現贏得了全球喝彩,與此同時,在倫敦舉辦的“北京文化周”也以獨具韻味的“中國形象”受到矚目。 “北京文化周”的活動包括“中國油畫藝術展”,展覽涵蓋了中國油畫創作的各種風格和流派,基本體現了當代中國油畫的整體面貌。
歐洲是油畫的誕生地,中國引進油畫的歷史僅僅百年,但是,油畫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十分迅速,經過與本土文化的不斷碰撞與融合,已經融入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在題材內容、審美情趣、表現方式等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深厚的本土化價值。
今日的中國油畫之所以能夠獲得世界性的關注,不僅因為中國藝術家掌握了歐洲油畫藝術的精華,更離不開他們對油畫本土意蘊的不懈追求。近日,記者獨家專訪了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畫家王宏劍,作為在傳統現實主義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畫家,他深信,無論油畫的表達方式如何多樣化,中國的油畫應當具有本土意蘊,應當表達當代中國的現實生活,抒發當代中國人的情感體驗,這是中國的油畫藝術能夠不斷前行的根本動力。
在油畫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20世紀初,一批滿懷報國之志的藝術家自西方游學歸來,將油畫創作風潮帶入中國,并且力主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畫家徐悲鴻,他從青年時期就大膽喊出“中國畫要改良”,認為中國畫要前進、不退步、不襲古。不過,徐悲鴻的現實主義主張并非照搬西方,畫家駱拓回憶說:“徐悲鴻堅持 ‘洋為中用’、‘西方之可探入者融之’,深知‘困而知亡’的道理,他用刻苦磨煉出來的基本功、千變萬化的‘畫藝’,融入和表現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掀開了中國油畫的新局面。 ”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 “油畫民族化”觀念的推動,中國油畫逐漸形成了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不過,由于理論來源和技法的單一,加之特殊的時代背景,使這一時期的油畫創作后來被認為背離了真正的現實主義精神。改革開放后,現實主義油畫創作開始回歸客觀現實和個人情感。進入新世紀以來,現實主義油畫創作更是呈現出向多種方向探索的趨勢,對現實生活的詮釋和抒發也顯得更加深刻且富有哲思意味。
王宏劍是現實主義的堅守者之一,他是七七級大學生,那一代畫人,一方面沿襲了前輩藝術家的傳統油畫觀念,另一方面,又親身經歷了改革開放后西方現代美術觀念的引進,因此,既保有對傳統的堅守,又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他多次強調,自己的油畫創作立足于西方傳統油畫的現實技巧,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以表現當代中國最普通的人的生活為目的,并且非常注重追求畫的史詩性。他的這種追求代表了當代中國油畫家為賦予現實主義新的時代生命而做出的積極探索。
當今中國油畫家的出路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一方面,現實主義油畫被賦予專業的學院派色彩,另一方面又被視為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藝術表達方式。面對爭議,王宏劍坦言:“教育背景以及個人的經歷,使我對美術觀念的認識根深蒂固。作為畫家,我一定是畫自己最喜歡的,最令自己動心的,而‘表現當代中國最普通人的生活’就是我堅持的方向。 ”
王宏劍用“復雜”來形容今天中國油畫的格局。他認為,與傳統油畫相較,今天的油畫藝術,無論是表現手法、畫面布局,還是藝術觀念,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現實主義油畫本身,也在不斷嘗試革新。
王宏劍對現實主義的理解并非全來自歐洲的美術理論,他也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解釋。他說:“一首好的中國詩詞,必須具有三種境界,也就是物境、情境和意境。所謂物境,指的是大千世界以及聯系生活的視覺空間。而情境則指人與現實世界之相互作用的自我空間。兩者相互并置才會產生所謂的意境。古人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無我之境’也是同樣道理,均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法則。潛心真誠地研究、感悟和表現這一美之法則,追求物與情的永恒之美,乃是現實主義創作的首要任務。 ‘寓教于樂’、‘文以載道’均是用真實表現一種抽象,用美表現一種理念的表現方式,這也是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 ”
他認為,中國現實主義油畫的創作面臨著兩座幾乎無法逾越的高峰。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精神和法則,二是西方傳統中最為經典的油畫表現視覺空間的技巧。 “對這兩者來說,今天的中國油畫家均相距甚遠,甚至一座高峰都很難逾越,兩者之間正是我們的唯一出路。 ”
油畫要為普通中國人創造史詩
現實主義是產生于19世紀的藝術思潮,它贊美自然,歌頌勞動,深刻而全面地展現現實生活的廣闊畫面,使勞動者真正成為了繪畫的主體形象。王宏劍承繼現實主義精神,力求用自己的畫筆為普通人創造史詩。
創作于1994年的《冬之祭》是王宏劍的代表作之一,該幅作品取材自他在豫西老家親人的一次葬禮,“畫面上的每一個人物差不多都是我的親戚,我非常了解他們。 ”從個人經歷中挖掘題材,擷取某一個看似平常但極具故事性的生活畫面,真實地展現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情感,這是王宏劍油畫作品的一個重要特色。有評論家認為,王宏劍在追求一種更深層次的現實意識和使命感,他運用具有古風的寫實語言和冷灰色調的氣氛來傳達畫作的內在張力,表現出一種極具悲劇感的、史詩般的力量,往往令觀者感到震撼和難忘。
“對我而言藝術誕生于情感”,恰恰是普通人的現實生活激發了王宏劍的情感。他的畫作很少以英雄為主題,他對現實的理解是來自一個又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命。王宏劍的另一部作品《復蘇的土地》,同樣只是畫了一個平凡的勞動場面,這樣的場面每一天都在鄉村中發生著,似乎沒有什么新奇之處。王宏劍自己曾經這樣解讀這部作品:“畫面上眾多的人物,是河北、河南、山西人物的組合,還有迷彩服、棒球帽和手機,背景畫的是黃土高原。我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個畫面上,盡量用中國式的空白布局和色彩關系,把現代和過去融為一體。 ”這似乎是一種抽象的意念的構成,但是,描畫的卻是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場面,或許這便是王宏劍對現實主義精神的一種重構和延伸。
“每個時代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潮流,有人說現實主義落伍了,但是,我認為,這種說法僅僅是一種觀點而已。 ”王宏劍對現實主義的生命力深信不疑,他說:“只要人類不滅亡,現實主義就會永存。因為,它的存在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所關注的恰恰是人類本身的生存狀態。 ”
好油畫必須具備三個標準
從事油畫創作幾十年,王宏劍的心中有一套對好畫的衡量標準。在他看來,優秀的作品必須具有三方面的特點。
首先,要有很高的藝術性、專業性,要能夠令欣賞者感受到當中的藝術內涵。第二,必須具有時代性,任何人最關注的始終是自己所處的時代,最在意的也一定是自己的生活狀態,因此,好畫也一定是關照現實生活的。第三,還要具有歷史性,只有能夠生存在歷史長河中而不被淘汰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經典之作。
王宏劍說,藝術的價值需要歷史來進行篩選,“真正的藝術不可能面面俱到。有責任的畫家一定會將藝術置于最高的地位,此外,還會尊重個人的藝術感受,擁有堅定的藝術立場,不會被名利、金錢所左右。 ”
□本報記者/王 研
現實主義油畫
繼法國浪漫主義之后,出現了以贊美大自然,描寫現實普通人們生活的現實主義美術運動?,F實主義繪畫是指表現生活真實的藝術,用忠實于對象的手法描寫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過現象反映事物的本質?,F實主義繪畫是由“巴比松畫派”的風景畫家以柯羅為代表,“農民畫家”為稱號的米勒,以“現實主義畫家”自稱的庫爾貝和一些政治諷刺畫家,特別是杜米埃的創作為代表所形成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