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藝品市場尷尬“遇冷” 扎根民間方為生存之本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8-27]
昆明8月26日電(記者 胡遠航)最近幾天昆明的天氣一直陰晴不定,而正在舉行的第五屆昆明泛亞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博覽會的現場同樣是冷熱不均,會場內除了珠寶玉石外,大部分民族工藝品依然缺乏真正吸引市場的賣點,很多到展會現場參觀的市民直呼:“民間工藝品和老百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我們需要真正的民間工藝品?!?
從2008年至今,昆明泛亞民博會已連續舉辦了四屆。作為在云南這個民族民間工藝品最為富集的區域舉辦的專題博覽會,民族特色一直是其最大賣點。但記者走訪發現,盡管展出的民族工藝品品種豐富,囊括了藏族黑陶、彝族刺繡、苗族銀器、傣族手工紙等多個民族的特色手工藝品,卻罕有火爆場面。
“一幅《清明上河圖》十字繡標價30萬元人民幣,一只普普通通的土陶碗居然也賣到100元,一對藤編小圓凳的價格也在數百元?!鼻皝硖詫毜睦ッ魇忻裥ばl感慨,曾經離生活最近的民間工藝品都快成奢侈品了。
到云南來旅游的廣州女孩謝莎逛了一圈后,只買了一只彝族提包和一張手工紙,“展出的不少東西和旅游景點賣的紀念品一樣,千篇一律,買點當是個紀念,”謝莎說。
談及民族工藝品產業的尷尬現狀,并非只有消費者在抱怨。許多文化專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
“從事民族工藝品生產的大部分為家庭作坊,設計、制作、銷售一條龍。大家賣的是口碑,鮮有行業規范,質量也或高或低?!贝汤C達人李樹芬坦言。
滇派風箏巨匠徐作坤在民博會上呆了三天,參加組委會組織的公開招徒授藝活動,但卻“遇冷”?!皩W這些技藝需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貧窮。后繼乏人也讓民族工藝發展面臨人才匱乏的挑戰,”徐作坤說。
李會超是云南騰沖某旅游產品開發公司的負責人,他認為民族工藝品尷尬“遇冷”是必然,“絕大部分民族工藝品經營者都未能在保留特質和市場化的博弈中取勝,要么恪守原生態工藝一成不變,要么市場化到面目全非??纯闯晒A得市場的那些工藝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要圍繞工藝品本身所蘊含民間文化特色加以開發才能真正擁有發展的生命力?!?br/>
對此,云南省文產辦副主任田大余認為,民族工藝品市場前景廣闊?!半S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發生轉變,曾被遺忘的民族瑰寶,會越來越被人重視。此外,民族工藝品具有多樣化的特性,是可以吸引到高、中、低端各類消費者的大眾文化產品?!?br/>
同時,田大余也坦言,民族工藝品市場的行業化、組織化程度有待加強,工藝水平和文化創意水平也有待提高?!爸皇?,唯一不變的是堅持走大眾化的市場路線,因為民族工藝品從誕生到現在,都扎根于民間?!?br/>
此間業界專家建議,如何對民族工藝品進行新的文化、市場定位,如何在市場化中保住特質,如何鑄造民族文化品牌,成為民族工藝品產業實現新生的關鍵所在。而開發和創新民族工藝品,不僅需要深度挖掘產品的賣點,賦予時代特性;在宣傳廣告上也要進行有效細分,專注核心消費群體。(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