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贗品該不該砸?專家稱贗品分等級沒必要都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8-25]
節目:砸贗品“砸”出風波
2006年,由演員王剛主持的電視鑒寶節目《天下收藏》開始走紅。和其他同類節目關注藏品價值高低不同,《天下收藏》因更專注辨別藏品真假并且設有“砸寶”環節而顯得與眾不同。不過近日在首都博物館舉行的《“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卻把該節目推上風口浪尖。
今年5月,首都博物館展出名為《“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的展覽,展品全部為瓷器,由首都博物館提供40余件瓷器真品,與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欄目組從被砸掉的300多件“贗品”瓷器中選出的30余件藏品,放置一處對比展出,給廣大收藏愛好者提供比對真品與贗品的機會。
3個月來,這個集知識性與觀賞性于一體的展覽吸引了不少人學習取經。然而近日,收藏家姚政宣稱,反復觀看展覽后認為,該欄目“砸掉的‘贗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鑒定專家寧玉新甚至表示:“‘贗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是珍品?!苯浢襟w報道后,引起各方關注。
就在各方說法爭執不下時,8月21日下午,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北京發布”作出回應,稱經北京文物局派出的專家鑒定,王剛所砸的所有文物都是贗品。
爭鳴:贗品也分三六九等
盡管如此,關于王剛砸“寶”的爭論,仍在繼續?!短煜率詹亍窓谀拷M解釋說,王剛之所以現場“砸寶”,是為了告訴別人,仿品背后是一個騙人的行為,希望通過“砸”起到警示作用。
長沙市收藏協會會長彭軍表示,砸贗品本身無可厚非,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如果是花大價錢買的,贗品所有者也不太可能在鑒定后一砸了之。在他看來,產生真假之爭,說明古玩鑒定行業太亂了,很多人都自詡為專家,他們說被砸的是真品,其實也沒有進行嚴格鑒定,有可能只是借此炒作出名而已。
而反對者認為,古玩本身沒有真偽之分,所謂真,無非年代久遠;所謂偽,不過是年代太淺?!霸覍殹笨此企w現保護文物毅然決然的舉動,其實是對文化和藝術的一種魯莽態度。也有觀點表示,無論珍品還是仿制品,都經歷了一個制作過程,既要尊重古代工匠的技藝,也要珍惜現代工匠的心血。
湖南省文物鑒定中心專家李智勇告訴記者,他幾年前看過一期《天下收藏》,之后再也不看那個節目,原因在于那期節目在鑒定一件民國畫作時,不論新舊,只論真假,很不嚴肅。他表示,從古至今,學書畫都從臨摹開始,一些臨摹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如湖南省博物館藏有唐代一位書法家臨摹王羲之《蘭亭序》的作品,現在是國家一級文物。
李智勇說,湖南仿古字畫仿得比較多的是齊白石的作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看一千件齊白石的作品,難得看見一件真品,現在是看一萬件,也很難看到一件真的,難道都撕毀燒掉?”他認為,贗品也分三六九等,告訴收藏者辨別預防就可以,沒必要毀掉。
觀點:真假之爭實是利益之爭
近些年來,中國掀起全民收藏熱。收藏熱的背后,是贗品的泛濫成災。關于民間收藏亂象的文章屢屢見諸報端,家具拼裝、瓷器作舊、書畫造假……制假售假拍假成了流水線。今年3月,有媒體經過調查后公布了我國文物造假地圖,一時輿論嘩然。
贗品到底有多少?記者走訪了湖南古玩城和長沙天心閣古玩市場的幾位古玩經營者,他們告訴記者,古玩市場的贗品、仿制品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估計至少超過一半的是贗品和仿制品。
文物鑒定專家、老文博工作者杜鼎華談起假冒古代陶瓷時表示,他從2005年起就在長沙市博物館負責文物征集工作,在鑒定征集文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假冒陶瓷。這些假冒瓷器大多來自江西景德鎮,當地元明清瓷器高仿已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關于王剛砸“寶”的真假之爭,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來說,其實是民間收藏是否有“寶”的爭論,歸根到底是利益之爭。他說,民間藏家們始終認為民間散落大量文物珍品,而大部分專家學者則認為流落在民間的文物珍品比較罕見,民間藏寶以“贗品”居多,兩者觀點截然相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關于民間是否有元青花的說法,相較學術界公認的全世界存世量約三四百件,民間有意見認為有兩三千、甚至兩三萬件。差別之大令人咋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