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彝族民間藝術的奇葩“朵洛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8-14]
“忽如一夜金風來,千朵萬朵黃花開”,在寬闊的原野上,轉動著數十把黃油布傘。陽光灑下,銀光閃閃。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迎來建州60周年之際,中新社記者來到該州布拖縣,觀賞了正在上演的一場特色民族舞蹈表演——“朵洛荷”。
“朵洛荷”是涼山彝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火把節”,僅限女子集體表演的一種歌舞形式。素有“火把節之鄉”美譽的布拖縣,在“朵洛荷”舞蹈的傳承上最能體現出彝族人民的非凡智慧。
舞蹈演出時間近一個小時,數十位身穿彝族服飾的女子打著黃油傘,唱起優美動人的歌曲緩步出現。舞者們微低著頭,踏著輕盈的舞步,哼著當地彝族動人的歌曲,邊唱邊舞。
據傳,早先舉的不是傘,是一種稱為“阿箭”的樹枝,將樹皮隔節剝皮成花棍。
舞蹈剛開始,每位彝族少女都轉動著手中的黃油傘慢步前行。她們排著整齊隊列走向廣場中央。在“合莫”(領唱領舞者)的帶領下隊列分為了兩個圓圈繼續轉動。
當她們停下腳步后,舉起雙手,左右搖擺且哼唱著動聽的旋律。當所有舞者停下腳步擺出不同的造型后,分為了數個小方陣,此刻,每個方陣都有一名女子慢步走出,哼著歌曲漫步其中,仿佛在講述一段段美好往事。最后,每個方陣慢慢集中變為圓圈,每個圓圈由小變大逐漸轉換為一排隊列,悠然漫步地離開了廣場中心。
一位21歲的彝族少女是舞蹈中的“合莫”,她告訴記者,自己身上穿戴的銀飾有3500克重,價值逾10萬元人民幣,是村里的師傅打造的。身上的呢子裙是母親縫制的,“傳統服飾只有在出嫁或者成人儀式這種特殊的日子才會穿”。
在表演中扮有重要角色的銀飾是彝族服飾的一大亮點。彝族尚銀,作為銀飾手工技藝第16代傳承人,58歲的勒古沙日展示了如何精心打造每一件飾物?!按蛟煦y飾沒有固定的模版,都是憑記憶慢慢地雕刻?!?br/>
勒古沙日指著一旁銀器頭飾告訴記者,頂部的四個老鷹是彝族崇尚的動物,前方的孔雀則是女性的代表。像這種大型的銀飾要兩個人打造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據當地官員介紹,朵洛荷民歌從音樂形態上講,雖然有原始藝術的遺留特征,但不等同于原始民歌。它以其自身獨立發展和固有形式延續下來,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憑借獨特的民族特性,鮮活地反映彝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上的藝術情志。
當地官員亦擔心,隨著打工潮的加劇,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學生進入學校進行現代教育,“朵樂荷”的原生態環境正在發生改變,面臨著后繼乏人的窘境,不過,當地正在想方設法將這朵彝族民間藝術的奇葩傳承下去。(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