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家所藏的一對“永樂青花熱水瓶”

青花熱水瓶底的款識也是一大爭論點
近日,一個號稱“明代鄭和用過的明永樂青花熱水瓶”因出現在央視《尋寶——走進晉江》節目上而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一時的“奇談趣聞”。節目上,鑒定專家們直率地調侃說:“如果鄭和地下有知,肯定打噴嚏”;這是“對中國歷史和中國陶瓷史全方位的突破,太有才了!”對于瓶底的款識——“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御寶 大明永樂六年戊子秋”,臺上的專家們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一般來說,沒有把皇帝的帝號寫上去的,明成祖、清世宗,沒有這么寫的”;“太監在以前也不叫太監”。眾多吐槽的網友也認為,明代根本不可能出現熱水瓶。
無巧不成書。最近,有藏家在中藏網上“炫”出自己所收藏的一對明代青花熱水瓶,其底也明確寫著“明成祖朱氏棣皇帝皇宮御用 大明永樂六年戊子秋”字樣。在一片質疑聲中,一些瓷器專家卻認為,明代熱水瓶存在也合理。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專家們旗幟鮮明的爭論吧。
文圖/記者 江粵軍 實習生 夏月萌
正方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文物鑒定專業委員會主任寧玉新:
元代就能燒造“熱水瓶”
談論青花熱水瓶之前,我先舉個例子:考古學家從春秋時代的墓里挖出了一個“冰柜”,在爭論階段就有不少人斷定那個時代不可能有,結果通過還原歷史真相最終確證了它就是春秋時代的冰柜。因此,這種青花熱水瓶的器型真出現在明代也不算離譜。
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出自歷史傳衍,根本沒有太多的創新發明。節目上的專家,單憑藏家展出的這件瓷器器型像現在的熱水壺就說是贗品、是偽造,這種看法太武斷了,完全是用主觀的判斷來否定歷史文化的可能性。你在這個世界上才能活多少年?中國古代的歷史綿延到現在多少年了?你憑什么就敢說這種東西古代肯定沒有呢?
中國歷來是一個“以圖行文”的國家,我很多次都講到,中國有這么多的瓷器器型,就是為了呈現禮儀之邦的文化內涵,瓶子的形態本身就有很深的文化意義。譬如我要是用鐘杯跟你喝酒,實際就暗示了今天我要教訓教訓你;我要是用喇叭口的玉壺春跟你喝酒,暗示了今天我讓你暢所欲言,如果你說不清楚,那我就要收拾你。而從宋代開始,中國的文字里就有“提攜”二字,熱水瓶的器型應該就是從這兩個字中衍生出來的“形”——我愛護你,所以我就像提著熱水瓶一樣走到哪兒將你提到哪兒,關照到哪兒。除了熱水瓶的把,春秋時就有這樣的器型了,為什么明代就不能有?而且,朱棣那個時代,將熱水瓶的原理應用到瓷器上完全沒有技術問題。不單是明代可以達到,元代就能達到了。我們可以看到,元代和明代有很多的雙層杯,隔層的作用跟現在的熱水瓶原理是一樣的。同時,節目里的熱水瓶,紋飾、繪畫的“以圖行文”含義和“數術學”的表現形式絕對是典型的明代永樂年間風格。它的把是象鼻把,意指萬象更新;瓶上的寶象盾、蓮花盾都是嚴格按照“數術學”來描繪的,現代人基本不懂“數術學”,偽造的話怎么能夠這么準確規范?而且這個瓶的口是梅瓶樣式,也符合那個時代的工藝特征。當然,要確鑿無疑地斷定這件青花熱水瓶是否為明代瓷器,還得用手摸過或儀器測過,看看其有沒有碳結元素,如果碳結元素已經衰竭了,那說明這件東西已有250年以上的歷史了。
因此,我最想表達的是,以現代的眼光直接否認以前存在的類似熱水瓶的東西,是非常不可取的。我們看一件東西是不是古董,要通過物理分析、文化分析、工藝分析等方面來綜合評估,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中國收藏家協會民族藝術品委員會主任、瓷器專家孫欣:
嘲笑青花熱水瓶的專家無知
青花熱水瓶的“可笑”,其實反證了很多人對歷史的無知和專家的不負責任,這種臆斷甚至會導致大量國寶的流失,應引起深思和反思。
很多人會覺得,青花熱水瓶的器型過于現代,不可能出現于明朝。其實,包括節目的鑒定專家都不知道,明代同時期確實存在這種器型,只不過不是在中國,而是在西亞,屬于典型的伊斯蘭器型,在波斯地區早就出現了。雖然該地區的熱水瓶器型主要是銅器,但我們都知道,永樂宣德時期,海禁開放,有了鄭和下西洋,明朝和西亞的貿易通過海路連通起來,因此明代的瓷窯也開始生產銷往西亞的產品。為了滿足西亞地區的審美而生產相應的器型和紋飾,完全有這種可能。目前,伊朗、土耳其的皇宮還珍藏著大量明初瓷器,正是那一時期海上貿易帶去的貨物,青花熱水瓶也許正是這種文化交流的重要證物。
而被臺上專家詬病的瓶底題款“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御寶 大明永樂六年戊子秋”,也符合明代習慣,因為中國歷代皇帝,確實有些會在活著的時候就定好帝號的。所以,不能以“大部分情況”否定“特殊情況”,這種簡單粗暴的經驗論太不負責任。
另外,現在很多鑒寶節目把東西放在離專家幾米開外的地方,專家看兩眼就直接判真假,得出來的結論恐怕也不太靠譜。我們鑒定一件瓷器一般要分四步走:辨真偽、定窯口、斷年代和評價值。辨別真偽是前提,而這種鑒寶節目基本依靠傳統的經驗鑒定和“眼學”來完成最關鍵的辨真偽環節,其實是很不保險的?,F在科學鑒定手段已十分發達,有了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跡鑒定這樣的“高科技”,比過往的陶瓷成分分析鑒定可靠很多。陶瓷自然老化痕跡有很強的規律性,我們通過對陶瓷微觀形態的觀察就可以斷定陶瓷的“年齡”。我認為青花瓷熱水瓶首先應該經過陶瓷老化痕跡鑒定再拿到專家手上具體分析。
我想,對于像青花瓷熱水瓶這種大家從沒見過的器物,專家們至少應該存疑,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則會導致大量民間國寶流失。
反方
故宮博物院陶瓷組副研究館員黃衛文:
造假手段低級拙劣而搞笑
明代永樂年間根本不可能有青花熱水瓶這種器型,這完全是造假者的臆造。造假者的這種行為,不僅低級拙劣而搞笑,甚至可以說,是對為我們今人留下了眾多古代藝術杰作的先人們的一種侮辱。
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器發展到明代,已經成為景德鎮陶瓷的主流產品,由于青花所用鈷料和瓷器裝飾繪畫題材、筆法的不同,明代各時期青花瓷器往往各具特色,但終明一朝,青花瓷器發展的鼎盛期非永樂、宣德時期莫屬,其傳世精品—向被視為我國青花瓷器上的杰作。
總體上看,永樂青花一改元青花那種繁密、雄健的格調,呈現出一種濃艷、凝重、古樸、典雅的藝術風采。其圖案紋飾多以各種纏枝或折枝的花卉、瓜果為裝飾,常見以纏枝四季花(梅花、牡丹、蓮花、菊花)做主題紋飾,并以蕉葉、如意云、回紋、波濤等為輔紋,布局顯得比較疏朗。此外繪畫龍、鳳紋的器物亦常見到,花鳥、人物紋的使用則較少。而青花熱水瓶的紋飾做得比較呆板,真品的紋飾應該是很自然的,花和葉給人一種隨風飄揚的感覺。而且青花熱水瓶的紋飾那么復雜,跟永樂時期的疏朗特點不相符。
另外,永樂青花的青花色料據說使用的是鄭和下西洋時從伊斯蘭地區帶回的所謂“蘇麻尼青料”,它是一種含低錳高鐵的青料,由于含錳量低,減少了青色中的紫紅色調,在適當的火候下能燒出像藍寶石一樣鮮艷的色澤,而含鐵量高,又往往會在青料使用濃重處出現沉入胎骨的黑疵斑點,這些黑疵斑點往往呈星狀點滴暈散,迎光側視或用手觸摸,器物表面會有凹凸不平之感。這種自然形成的現象,被視為后世無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器的獨有特征。
永樂青花的器型多見梅瓶、玉壺春瓶、玉壺春執壺、雙系扁瓶(又稱抱月瓶)、深身洗、大盤、大碗、碟、罐、缽、高足杯、小型竹節柄鹵壺等。元代的典型器如方形扁瓶、多棱瓶、壺、罐,高50厘米以上的高頸大罐等此時基本絕跡。有些器形是元代和洪武朝所沒有而從永樂朝開始的,如天球瓶、單面扁壺、雙系扁瓶(抱月瓶)、扁瓢形瓶及雙系、三系或四系蓋罐或多系把壺、波斯型執壺、帶蓋瓷豆、雞心扁瓶等。其中有些顯然是受了中東伊斯蘭文化的影響,而像青花熱水瓶這種器型卻是聞所未聞,讓人捧腹。
雖然明清時期在瓷器上書寫朝代年款的特征始自永樂朝,但留存下來寫款識的器物十分罕見,目前只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永樂青花壓手杯上寫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識。永樂之后明代各朝的官窯瓷器款識一般寫為“大明某某年制”。而節目中出現的款識顯然為拙劣的偽造,成祖為永樂帝的廟號,廟號是古代帝王死后,為在太廟中奉祀而追尊的名號,顯然朱棣在位時不會有這一名號,而且目前在傳世明清官窯瓷器中基本未見過書寫宮中或朝廷衙署名款的器物。這種刻意把款識寫得十分具體的做法是現代造假中常見現象,造假者似乎生怕你不往那個他想模仿的朝代去聯想。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