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群體變化全球性動向:買家口味改變市場格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8-08]
“收藏尋城記”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其中,歐洲古董藝術博覽會(TEFAF)中國代表徐曉玲向記者談到了一個獨特的觀察角度:中國各地藏家遇到的困惑絕非孤例,而是全球藝術市場發展的趨勢。
買家口味改變市場格局
這次各地的論壇中反映了一個共同的話題,如近現代書畫板塊雖然前兩年行情極度火爆,但主要表現為由張大千、齊白石領銜的少數名人的“大師行情”,各地書畫名家的行情卻反而趨于沉寂。對此,她引用歐洲獨立學者邁克安德魯為TEFAF25周年撰寫的市場報告《2011全球藝術品市場回顧》的觀點,指出欣賞口味的改變正在重塑市場格局。報告中提到,藝術品市場上的“名人效應”日益凸顯。名人藏品已經成為了推動銷售額增長和拉高市場價格的重要因素。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第一個10年售出的不少作品都證明了這一點,包括在美國舉行的肯尼迪藏品拍賣、法國的伊夫·圣·洛朗/皮埃爾·貝杰藏品拍賣以及2011年舉辦的伊麗莎白·泰勒私人藏品的拍賣。
報告指出,藝術品市場的“名人效應”的另一個方面則直接關系到藝術家的聲望,將不少藝術家打造成了“超級巨星”。比如安迪·沃霍、達明·赫斯特在拍賣場上受到藏家瘋狂的追捧。一位經銷商將其稱為“沃霍效應”。這種現象造成了市場的兩極分化:部分藝術家憑借著其作品買家的名氣一步登天,名利雙收。
財富集中與兩極分化
“大師行情”也好,“沃霍效應”也罷,正如該市場報告所指出的:超級富有收藏者數量的快速增長是影響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一個因素。報告作者為此采訪了眾多經銷商和收藏者,他們都認為中產階級買家已經無法跟上最高端買家的腳步,因此中端市場受最近一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最嚴重,藝術品支出也越來越多地集中在高端市場,這個市場也已經成為一個“富人的藝術品市場”。
報告指出,與此相伴的是質量最好、價格最貴的藝術品與市場其他藝術品之間的兩極分化。過去25年中,經銷商的銷售額越來越多地分為兩個部分:一方面是高端市場,不打廣告,低調交易,利潤最高;一方面是中低端市場,公開銷售,有時批發,價低利薄。經銷商和收藏者都反映,過去10年中市場需求越發集中在品質最高的藝術品方面,這一問題在2009年市場收縮以及2010年和2011年市場普遍謹慎的環境下表現得尤為明顯。許多人感到,如今的藝術品市場如今呈現出“二八”規律:80%的銷售額與利潤來自20%的作品。這種兩極分化的“二八”現象同樣適用于某位特定藝術家的作品,而這就是為什么藝術品市場與證券市場之間仍存在很大的差異,為什么很難建立起一套精確而有意義的指數來衡量藝術品的價值,畢竟每件藝術品都有其獨特之處。
代際更替與轉型
正如“收藏尋城記”反映了各地收藏群體代際更替和轉型的問題,報告也指出了這一動向:許多受訪經銷商和拍賣師都提到,20世紀80年代時客戶的新陳代謝相對緩慢,許多古典作品板塊仍然存在這種現象。而在當代藝術品為首的其他板塊,新買家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年齡也越來越低。
不過,報告指出古典大師繪畫作品也出現了年輕買家的增長。雖然該板塊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曾長期被資深買家所主導,但有跡象顯示,這一板塊的低價格、高質量和穩定性與當代美術品市場2006年以來的價格虛高形成鮮明對比,吸引著越來越多來自更廣泛地區的年輕買家。市場許多領域的不穩定也促使越來越多各年齡層的買家出于規避風險的心理而選擇投資波動較少的古典美術品板塊?!肮诺浯髱熋佬g品的新進買家主要是在金融界賺了大錢的年輕男性,他們往往會用現金當場結清?!毙鞎粤岜硎?,在TEFAF現場就可以看到中國年輕一代收藏群體的身影。他們與老一代中國藏家相比具有更為國際化的教育背景與文化品位。他們的收藏取向對中國藝術市場的資深專家都是未知數。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