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技藝大師共議傳承之惑:尚需推廣文化內涵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8-03]
本來是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但是幾位傳承人卻不約而同地向記者大訴技藝傳承之窘境。其實,面對現在很多瀕臨失傳的技藝,傳承顯得珍貴而稀缺。那么技藝的傳承應該如何來保護,傳承最核心的是什么?本期不妨與大師一起來討論一下傳承。
技藝傳承
遭遇多重困境
在新東安市場首屆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上,幾位傳承人向記者道出了目前技藝傳承的窘態。
據了解,對于如今多數民間工藝品來說,消費者的關注大多僅限于湊熱鬧看稀奇,很少會有人真正購買。所以,自己的商品銷量不佳,直接導致手工技藝人收入低,生活也被迫隨之陷入困境,這是目前技藝傳承中最大的阻礙。作為河北灞縣泥人的傳承人薛繼剛做泥人已經有十多年了,但是當初做多半是因為自己是這門技藝惟一的繼承者,考慮到責任才接手,“不做的話,家里的這個技藝就失傳了”,薛繼剛說起來也有些無奈。
薛繼剛表示,雖然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有相應的補助及優惠政策,但是僅靠補助還是很難生存下去。目前更重要的,還是得為這些工藝品打開銷售市場,能讓它們進入一個健康的市場運作中,這樣也能給傳承人更多動力。
除了家族傳承,技藝大師們也嘗試著通過收徒的方式傳承技藝。開創了面人塑像藝術先河的張桐人大師回憶說,他曾經收過一個徒弟,但因為各種因素,徒弟學習起來并不認真,最后還反怪他教得不好。這樣不愉快的經歷也讓張桐人從此徹底打消了收徒的想法。
記者隨后了解到,多數技藝傳承人其實都面臨著技藝傳承難的境地。很多大師數十年來專注于其獨特的技藝制作,雖也獲得一定的成就,但只要說到傳承問題就面露難色。一位大師甚至表示自己的女兒嫌這行不掙錢不愿意做,目前惟一的徒弟就是自己的老伴。
現在,不少大師都愿意免費讓人們學習自己的手藝,因為他們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使一些瀕臨絕跡的技藝流傳下去?!昂懿诲e的民族文化有一天大家都不會了太可惜了”,這應該是所有手藝人的心聲。
科技發展
無法代替手工技藝
其實手工技藝之所以逐漸沒落,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不無關系。
據了解,目前很多傳統技藝都已被高科技技術所取代,但傳統技藝有一點是無法取代的,那就是傳統技藝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一位民俗專家介紹,現在有些人做的所謂傳統技藝的傳承,實際上是變了味的傳承。其表現為偷梁換柱,借傳統技藝的殼,核心卻遺失喪盡。如唐卡顏料改用化學染料,漆器所用的漆非天然大漆,而是化學漆;藍印花布等藍染用化學靛藍;織錦絲線也是化學染料染色,完全沒有傳統特色顏色的韻味等等,不一而足。
據介紹,傳統技藝的傳承就是要充分施展技藝的完整工藝流程,保持核心技藝的必要原料和工具,這就要求了除有形文化外,造型的構思、材料的選擇、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技藝、制作的過程、成品的用途以及象征意義等無形文化等都需要延續。
如今,人們已經開始關注于老字號傳統技藝經濟價值以外的東西,如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等。所以就某一種傳統工藝來說,就總體而言,都是具有多種價值的。傳統技藝也必須遵循傳統方法,而且必須是系統、完整的傳統方法,包括材料的使用、加工制作的過程等都要完整繼承。其中一個節點缺失都會造成傳統技藝的鏈條斷裂,從而失去傳統技藝的核心。
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在現代,傳統技藝的傳承是需要創新的,這種創新是在不改變傳統技藝核心技術的基礎上,改變一些表現形式從而滿足現代人的價值取向。就是要改變成品的用途,適應時代消費者的需求,也就是適應市場的需求。
如傳統織繡及服飾手工藝創新就是重要的環節之一。而據介紹,這種創新必須是建立在保護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既不能使原生態的織繡及服飾手工藝失去其特色,又不能因一味追求手工藝落后于時代的發展。
所以,對于手工技藝的傳承來說,要保護其原生態模式,不同民族的文化藝術門類都有著別人不能替代的獨特性和惟一性。在創新中不注意保留這種傳統特色,那么還不如不創新。保持這種獨特性,實際上也是在追溯自己本土文化的根源,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技藝受保護
也有傳承責任
傳承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行業內的人都能總結出傳承是立足于“原汁原味的技藝保護”,更要研究如何“為當下所用”,更多地進入當代人的視野和生活,才能更具活力。
在很多商業專家看來,目前的市場是個多元化的市場,所以,傳統技藝在這個市場并不是沒有立足之地,相反,如果運用好甚至是大有可為的。關鍵就是如何找到傳統技藝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資料顯示,在以前的農耕社會,傳統技藝,如日常生活用品多需要手工技藝。只是如今工業化社會很多傳統技藝被現代技術所取代。但其實在很多領域,如藝術品市場,仍有很大的發掘空間。
所以,政府也在想辦法保護。公開資料顯示,國務院辦公廳2005年發布的《關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表示,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并特別強調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為此,2005年,由文化部牽頭、國家相關政府部門配合,開展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報評定工作,目前已經通過三批名單。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曾表示,申報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立“軍令狀”,也是一種承諾,是向社會宣示承擔保護該項遺產的歷史責任;這不是上光榮榜,更不是做商業廣告。如果以保護為手段、以追逐商業利益為目的,不但違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初衷,違背了剛剛實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也會使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不應有的毀損。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