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孝萱:北京邦文當代藝術投資有限公司學術研究部總監。臺灣輔仁大學文學博士,中央美院藝術管理研究生。曾任香港漢雅軒畫廊北京代表,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展覽總監,北京大學現代藝術檔案總監,合藝典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執行總監等多家藝術機構重要職務。長期關注中國藝術市場發展,行業資歷完整,執行過招商銀行私人銀行的藏家養成計劃,為高端客戶主持藝術沙龍講座及活動,引導客戶進行投資與收藏,著有中國藝術市場入門書《藝術收藏投資的70個問題》。
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回頭來看,當代藝術市場的啟動,也不過才十來年的時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后來聲名顯赫的當代藝術F4等人也不過是不安分的藝術青年,日后屢創天價的作品在當時并無市場;即使到2000年左右,在外部資本的關注下已經有了起色的當代藝術的市場,低迷還是常態;但2005年至2008年,中國當代藝術行情迅速開始啟動,成交總額逐年呈爆炸式增長;在2009年短暫的回檔與調整之后,2010年至今,市場又有一波新的行情。香港蘇富比(微博)春拍歷來被看作是市場的風向標。2012年4月初的香港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春拍吸引了眾多的眼球,這次拍賣有天價,有賠本,有流拍,亦有600萬的“新勢力”——這些都是市場的表象,如何透過表象了解到當代藝術市場的背后所蘊藏的趨勢?本刊為此專訪了長期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發展的趙孝萱博士。
天價背后的秘密
《收藏·趨勢》:2012年4月香港蘇富比春拍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張曉剛(微博)1993年作品《血緣──大家庭:全家福2號》以5,218萬港元成交;方力鈞(微博)作品《1993 No.4》以2,866萬港元成交。兩張1993年的作品,在當時的成交價也就幾萬塊錢,如今卻以數千萬計。媒體上的天價數字確實具有宣導性,數字背后有些什么?
趙孝萱:到底是什么機制造成一個藝術家的作品炙手可熱到甚至出現天價?這其實是一個關于藝術家的聲譽與價格到底怎樣形成的問題。會出現天價的作品要具備:第一,藝術家必須有明確的藝術史定位;第二,這件作品是否為重要時期的精品;第三,是否有完整精彩的收藏歷史。
大約才十幾年前,張曉剛的作品還只能賣出5000美元,但2010年香港蘇富比秋拍張曉剛1992年的畫作《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二號》以5,218萬港元成交,刷新了張曉剛作品世界拍賣紀錄,這張畫被認為是張曉剛藝術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這幅作品曾在1994年廣州嘉德春拍會上亮相過,當時成交價僅僅是2.53萬元。2011年香港蘇富比春拍尤倫斯專場張曉剛的《生生息息之愛》,又成為首張過千萬美元高價的當代藝術作品。
張曉剛的天價是怎樣形成的?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首先,1992年,香港漢雅軒負責人張頌仁發現了當時在四川美院執教的張曉剛。張頌仁買下了張曉剛當時工作室里所有20多幅作品,隨之展開一系列走向國際的展覽,展覽國際性之強是同時期藝術家中所少見的;其次,一級市場經紀人多,籌碼穩定。除了張頌仁,在不同時期與張曉剛合作過的畫廊,從法國巴黎法蘭西畫廊、韓國Artside畫廊、紐約Max Protetch畫廊,到佩斯北京畫廊等,幾本都是具有國際推廣經驗的畫廊。這類畫廊基本保證市場操作的規范性,不致出現大規模拋售行為。張曉剛沒有過早與二級市場發生任何關系,因此長期價格穩定;第三,張曉剛擁有全球大藏家群體,像烏里·???、尤倫斯夫婦、薩奇、奧利弗·斯通,古根海姆美術館等很多機構也有收藏;第四,全球市場的價位穩定后,全面帶動區域市場的價位,產生差價,造成搶購,推升價格;第五,藝術家張曉剛本人的藝術史的高度。
蘇富比厲害的地方在于弄到了精品。藝術家的巔峰跟低谷時的價格肯定是不一樣的,作品的重要性跟精致程度都是有差別的。是不是重要時期的重要代表作,是不是重要藏家藏過,都會影響到是不是天價。張曉剛在那個時代的藝術家中完全是勝出的,且一直有穩定的藏家推動,全世界最重要的畫廊都在代理他——其實藏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市場就是個大篩子
《收藏·趨勢》:張培力1985年作品《水中的泳者》、王廣義1989年作品《黑格子:藝術家妻子》、毛旭輝1991年作品《家長系列:黑色古鐘1號》、祁志龍(微博)《消費形象37號》、楊少斌《無題》、俸正杰《中國肖像系列》、周春芽(微博)《綠狗》雕塑、張曉剛2001年作品《失憶與記憶系列》、劉煒1994年作品《游泳》、劉野《競賽》《完美構圖》等等,一些大牌藝術家作品遭流拍,有人認為85,89藝術思潮的市場梳理已經結束,請問趙老師怎么看?
趙孝萱:作品流拍有很多原因,不能簡單把流拍解釋成市場不行。委托方的底價太高,或者這件作品不是精品,這是兩個主要原因;還有一種是沒有很多的著錄、收藏的記錄或者明確的展覽記錄,也都有可能造成單件作品的流拍;當然也有大家對這個藝術家的后市看壞,這是最不好的一種結果。
有人認為這是“85,89藝術思潮的市場梳理已經結束”,而我認為這是市場的“分道揚鑣”。當時的“玩世現實主義”、“艷俗”系列等等藝術派別,當時學術梳理是把這波藝術家統統都歸進去,可是問題是不是所有的藝術家都有同等的學術高度或者是藝術深度,2006、2007、2008年當代藝術的行情說得難聽點就叫“雞犬升天”,就是所有的人都一塊兒上去了。市場處于震蕩之時,“體質不好”的藝術家與作品會禁不起震蕩而大幅下滑。市場是很殘酷的,就像個大篩子,會把很多人篩除出去,這是很殘酷的事情。
2011年的蘇富比拍得好是因為尤倫斯專場,大家喜歡去買尤倫斯的東西,代表著流傳有緒。流拍現象是個很復雜的現象,畢竟今年大環境觀望的氣氛比較濃厚,大家不是那么敢于投入,可能會造成不是精品的大家就不會去追逐的現象。謹慎、持平——這是我給的今年藝術市場的關鍵詞。
《收藏·趨勢》:岳敏君1994年作品《劃船》,曾于2010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以466.12萬RMB成交,時隔一年半后以284.55萬RMB成交;王勁松1992年作品《大掃除》,曾于2010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以96.8萬RMB成交,時隔2年后成交價60萬RMB;李山1995年作品《胭脂系列》,曾于2010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以96.8萬RMB成交,過了兩年以89.4萬RMB成交……趙老師怎么看市場中的這些“賠本的買賣”?這反映了什么問題
趙孝萱:市場經過了激烈的淘洗,從2009年有些人已經出局了,這一次就很明顯的可以看到有些藝術家的表現已經開始不穩,可是還有比他們更慘的一群人。
當時完全是以投資心態進來的買方——倒買倒賣的“投機者”,對當代的某些藝術家開始出現信心危機,所以,只要能夠變現,即使折一點也要賣出去?!百r錢脫手”這種情況反映了買家信心不足。前幾年的“雞犬升天”,現在經過市場幾輪洗牌后有些藝術家就會掉下來,買家會通過這幾年的學習觀察也能看清這個趨勢,所以有些人就認賠趕快變現。
前一波的行情從06、07年上去,吸引了很多的投資客,或者以投資為名進行投機行為的這些人,這一次正好把這些人再篩出去。市場的重新洗牌、調整會讓藝術市場更加健康、健全,真正形成以藏家為主的市場。未來還會繼續洗牌、調整,讓不懂當代藝術的先出局,讓真正喜愛藝術品的收藏家繼續留著。
沒有人能長期操縱市場
《收藏·趨勢》:這次香港蘇富比春拍,微博上熱議賈藹力的一件作品(《蒼白的不只是你》三聯作)拍到了6,620,000港元,70后藝術家一張畫600萬?是不是有點夸張?有人認為這是市場炒作:“是好作品,拍100萬左右還差不多?!庇腥藙t說“收藏當代油畫的都知道買一張賈藹力的畫難”。趙老師怎么看?
趙孝萱:現在可以很明確看到有一些“60后”、“70后”藝術家上去了,這一波人像張恩利,王興偉,王光樂,賈藹力當然年齡比較小了。這些人都還行,市場不是說完全絕望,因為前一波實在是太亂了,籌碼凌亂,各種凌亂。這些人都是繪畫性挺強的,就是學術根底挺深,然后再加上每個人都有穩定的代理機制。賈藹力是站臺中國,伊比利亞代理,王興偉是麥勒畫廊代理,王光樂是佩斯北京空間、北京公社,張恩利一直都是香格納。這些藝術家都有長期穩定的畫廊代理,由國際操作經驗的大畫廊在代理,長期一直都有很穩定的買盤,有穩定的推進力度加厚度。
是不是炒作你并不知道,就是資金或者是資本的意圖我們是不知道的,今天我們只能看到600萬這個結果。平心而論賈藹力《蒼白的不只是你》這張畫不但尺幅大而且重要,確實畫得不錯。
通常講一個藝術家他為什么會在二級市場出現高價,開始一個藝術家在一級市場推,可能有10個藏家手里有賈藹力的畫,大家會注意關注這個藝術家,慢慢畫廊就沒畫了。一旦出現求大于供的現象,作品就會進入二級市場的拍賣領域競價。10個人去競,大家都想要那一張,價格會往上攀升。我的判斷是這些人都是長期在一級市場一直很穩定的藏家,因為畫廊做的工作夠,鋪墊已經到位,大家對藝術家是有認可的,所以有代表作或是精品上到二級市場后,會造成競價的關系。不一定看到高價就是泡沫、炒作。
關于“炒作”。沒有人能操縱市場,如果市場能操縱,這市場遲早完蛋。自從藝術市場一片紅火之后,炒作、炒家、泡沫與投機就成為常見詞。其實,不只是藝術品,任何產品的價格在市場上都會有某種程度的運作。如果找到合適的精品,掌握市場的供需關系,加上大力宣傳造成聲勢,引導價格上升,炒作只是運作市場的方法之一。如果是良性的運作,對市場的熱度與發展反而有幫助;惡性的炒作,才會讓市場的榮景終至泡沫。
如果今天有批好作品與潛力藝術家,有人結合藝術論壇、藝術網站以傳媒姿態宣傳,又結合時尚財經藝術媒體報道成為時尚話題。接著舉辦美術館大型展覽、結合大型拍賣公司作專拍或封面。而這過程,就是藝術品的增值過程。如此制造氣勢,塑造預期漲價的心理,讓藏家覺得這些是重要作品,堅定藏家的購買信心,深怕自己買不到,樂意繼續追高,這叫運作。如果反之,去包裝某個不知名畫家,把很差的作品推向市場,成交都是自己承接的虛假記錄,那最后就是所有畫套在自己身上,后繼無人,最終導致價格崩盤。
拍賣的價格,只要有人愿意舉這個價,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全新的版塊在第一市場蘊釀幾年,逐步累積買家,在二級市場零星出現后,會有人找幾個冒頭藝術家的大件作品往上急拉,吸引話題眼球,造就新的市場明星。但這明星身份是否能持久,變成市場不倒的常青樹,還得看藝術家個人底蘊與厚度的造化了。
因熱愛去投資藝術,而不是因為錢
《收藏·趨勢》:有人微博上說:“近7年的市場史告訴我們,喜歡錢的比喜歡藝術的人多?!壁w老師同意這種判斷嗎?您怎么看?如何正確引導當代藝術愛好者的收藏、投資理念?
趙孝萱:非常同意,別太鼓吹藝術投資,因為投資關注的重點是錢而不是畫。藝術投資這趕時髦的風氣對市場的引導非常不好。藝術投資,是要透過藝術來賺錢;藝術本身是個過程,而非最終的目的。如果全民搞藝術投資的結果,會是人人談藝術卻不關心藝術,人人買畫卻沒有文化。所以,如果買家全為投資而來,表面看似蓬勃的藝術市場,卻反而是文化與審美缺失的一大片荒漠。
的確是喜歡錢的比喜歡藝術的多,之前很多人進這個市場也不是真喜歡,也不是真懂,所以很多人被套住,今天再經過一輪的淘洗,真正喜歡并懂當代藝術的人進來,這個市場可能才會更好。中國等到哪一天喜歡藝術比喜歡錢的人多了,那才能叫文化大國。
我們絕不能去批評想從藝術品賺錢的企圖,因為賺錢的動機本身沒錯。我擔憂的是媒體去宣導藝術投資,讓人民誤以為藝術是能一夜致富的,是能不勞而獲的。如果只是為掙錢,那買畫是最難掙的一種方式,如果買到假的,立刻血本無歸;選錯藝術家,畫永不升值;買得太貴,立刻被套牢。想從藝術品賺錢太不容易了。
前一輪市場可能讓很多人受了傷,心理層面受了傷,開始有點無所適從。以投資為目的的和以收藏為目的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收藏就是喜歡,藏家看中的是藝術品帶來的長期收益和保值性,以及藝術層面上的文化享受;投資者看中的是藝術品短期的效應和變現性。很多東西都比藝術能更快賺到錢,大家現在還有點看不清楚,不像近現代,現在來說當代藝術的收藏還有點太早,看不太清楚搞短期投資風險就會很大。最好的是以收藏的心態得到投資的結果;最糟糕的是以投資的心態卻有了收藏的結果——這最悲催了。
挑自己喜歡的,具有當代性意義的,又能打動自己的,由穩定的畫廊推介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慢慢慢慢穩定地買,相信5到10年會挺有回報的。如果買畫沒有一點金錢以外靈性或精神的需求,那真不必買畫。而且買畫,別靠耳朵,要靠眼睛。藝術,如果跟眼睛無關,跟心靈就無關了。一張想收藏的畫,必定是從靈魂深處喜歡的。收藏一張畫不只擁有那張畫布或紙,而是必須去體會這件作品所傳遞的精神價值。擁有一件好藝術品,能感覺自己活得與眾不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