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范先生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行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7-23]
“大璞歸真——紀念崔子范先生逝世一周年學術研討會”7月17日在北京畫院舉行,藝術家、評論家及崔先生的夫人李宜絢女士等眾嘉賓齊聚一堂,借助研討崔子范先生生前畫作和其學術成就,進而探討中國藝術事業發展的現狀及如何推動美術創作與發展的問題。
崔子范先生于2011年6月15日在山東萊西家中仙逝,享年96歲。生前,崔子范曾先后任北京畫院秘書長、副院長、黨委書記等職,見證了北京畫院的成長,并貢獻一生。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行伍出身的崔先生入伍前是農民,1940年至1945年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和延安高級黨校學習,后歷任山東省膠東區南海專員公署副專員、專員、北京醫院政委、國務院城市建設部勘察測量局局長。他的經歷就像大家熟悉的那些中國最素樸的“革命干部”一樣平淡無奇。但在1956年,國家決定建立北京中國畫院(北京畫院前身)時,他棄官從藝參與籌建,并由此成了職業畫家。
調入北京畫院是崔子范先生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他在負責管理行政工作之余,仍然筆耕不綴,孜孜不倦地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他的繪畫藝術也逐漸從業余轉向專業。如果按照藝術譜系梳理,崔子范的藝術上承徐渭、八大、吳昌碩、齊白石,他的創作大膽突破了前人用筆用墨的傳統,以自己的獨特方式,粗筆破墨,形成了有如自然天成的強烈風格,深為人們所喜愛。
在研討會上,崔先生的夫人李宜絢女士用非常簡單的幾句話概括了先生的一生。她說:“他(崔子范)的成功最主要的是因為他熱愛美術,靠自身的努力?!?br/>
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評論崔子范的藝術成就時談到,崔老是中國建國以來的高級干部,但棄政從藝后就講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北京畫院,對畫院這55周年的建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北京畫院成立之后一大批年輕藝術家,包括李可染之子李小可等人都是崔老調入。崔老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是藝術界的大師,但是他一直強調對社會的貢獻。
“我記得當時,香港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大藏家要買一批崔老的畫作在香港辦展覽。當時對方也跟崔老談過了。但是第二天,崔老就跟我說‘我想了半天還是不做了,我要把我的作品交給社會,不要商業運作?!瘡哪莻€時候起,崔老就一直強調作為藝術家要對社會有所貢獻?!蓖趺髅髡f,后來崔老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大半輩子,但退休后很長一段時間都選擇在山東老家居住,他當時感覺不太理解。后來他發現崔老的根就在老家,在那種田園般的環境中,崔老能自由自在的生活,盡可能遠離日?;顒拥拇驍_,專心創作,“所以崔老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崔老說,他的畫捐給了中國美術館100多幅,捐給了家鄉,所以一定也要捐給他工作了半輩子的北京畫院。
藝術家李小可在會上回憶了自己被崔子范先生調入北京畫院的經過。他說,崔老當時雖然是一位領導,但對東方文化有一個發自內心的熱愛,對待年輕藝術家則有家長和師長的風范,是一位慈祥的長輩和指導年輕人的老師。而這個特征是20世紀所有藝術大家比如張仃、黃永玉等等都有的風范,那一代藝術大家所獨有的藝術上的率真和為人上的真誠,也是現代年輕藝術家應該學習和繼承的。
此次學術研討會由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主辦。國務院參事室主任、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覃志剛、北京畫院黨委書記張景齋、北京市文化局老干部處處長何明杰、崔子范先生的夫人李宜絢女士及崔子范先生子女;藝術家、評論家邵大箴、劉龍庭、李樹聲、王鏞、李松、傅京生、龔產興、趙力忠、張公者、齊建秋、楊庚新、于洋 、薛永年、張立辰、劉春華、張曉凌、杭春曉等上百位嘉賓參與了學術研討。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