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玩本是高雅享受 休讓鑒寶變耍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7-11]
紫金大錘砸碎玉器、用毛筆在字畫上涂抹、讓模特拿著“干爹”送的翡翠來辨別真偽……這些過去在娛樂節目中用濫了的橋段,如今搖身一變,打著“鑒寶”的招牌,拉幾個所謂專家大筆一揮、舌燦蓮花地說一個天文數字,就大搖大擺地招攬了觀眾的收視率。胡亂估價、找托兒冒充、找噱頭作秀,眼下諸多鑒寶節目中的種種亂象,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近期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下達多個文件,要求加強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管理,糾正鑒寶節目宣揚錯誤投資收藏理念、存在過度娛樂化現象。
眼下文化市場空前繁榮,民間收藏正熱,一個青花小碗都有可能賣出數十萬元的高價,眾多收藏愛好者趨之若鶩,鑒寶節目應運而生也是必然現象。不過觀眾獻寶、專家鑒寶這一過程既然被搬到了電視熒屏,多多少少也得遵守點電視界的“規矩”:藏品要有噱頭、持寶人要有故事、專家要有立場、主持人要插科打諢。于是我們在熒屏上看到,每件藏品都是價值連城,齊白石、張大千都已經HOLD不住全場了,沒個王羲之之類的都不好意思上臺;所有持寶人都是幾代家傳,又不慎遺失,幾經輾轉又奇跡般物歸原主;大多數專家也“裝模作樣”,隨便看一眼就敢于給出天文數字;主持人更是“火上澆油”,一會兒打探持寶人的身世,一會兒慫恿場外觀眾參與估價……這種類似作秀式的“鑒寶”到底還可不可靠?專家雖鶴發童顏,但手中卻沒有一件專業的化學分析儀器,全靠一雙肉眼,連個放大鏡都沒有,實在很難讓觀眾相信專家的判斷是絕對準確的。而持寶人更是狀況不斷,“干女兒”名模帶著“干爹”送的名貴翡翠上電視鑒寶節目,沒想到被鑒出翡翠是假的。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名“干女兒”事后爆料自己也是“假貨”,是電視臺請來的“托兒”,目的就是提高收視率。寶物沒判斷個究竟,嘉賓倒是憑借“干爹”話題火了一把,可笑可嘆。
“電視收藏鑒定其實都是為了娛樂大家,藏品在上節目之前專家已鑒定過一遍了,被砸的藏品在臺下已100%確定為假的了,要不,在臺上誰敢砸??!”廣東文物鑒定站專家潘鳴皋的一席話道破了天機,目前電視節目鑒寶作秀的成分很大。就拿多數觀眾都十分看重的估價環節來說,專家總是過度夸大文物的稀缺特性,卻沒提醒觀眾,文物價格也會根據供求關系、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變動而變動,并非很多觀眾以為的“只升不降”,這一方面會間接推高藝術品市場價格,造成泡沫,誤導觀眾和收藏者;另一方面,由于對文物本身值多少錢的問題太過關注,卻忽視了文物本身蘊含的歷史價值,甚至有可能招致某些人鋌而走險,從而加劇盜竊、盜墓、造假等行為的發生。
文物古玩,本是一種很高雅的美學享受。古玩的收藏與鑒賞,是一項高雅的玩,一種有品位的玩,一種有文化的玩,一種背負歷史、尋舊懷古的玩,其核心和重點是綜合考證鑒定對象本身所蘊含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人文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至于其經濟價值則反而在其次。但眼下在某些投機者的過度宣傳下,部分電視臺為了增加收視率,不惜用假故事、虛高身價為其推波助流,讓高潔的文物古玩沾滿了銅臭味,實在有些舍本逐末。衷心希望以后的鑒寶節目可以在這樣一個場景下出現:深屋陋室,凈手焚香,三五好友圍著古玩品茗把玩,只求一樂不問價格,休再讓鑒寶變成耍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