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物鑒定節目貓膩多:專家有贗品 故事有點假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7-09]
“鑒寶”咋成了“?;顚殹?? 電視文物鑒定類節目貓膩多
國家廣電總局日前聯合國家文物局一起發出通知: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不得從事文物商業經營活動和模擬交易。通知要求,相關節目要科學展示文物鑒定的復雜過程,明確提示投資文物收藏的風險,文物估價要提供市場依據。節目中的專家必須是省級文物部門審核通過的專家庫成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再度強調了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的真實性,規定不得在節目中編造文物流傳故事、誘導“持寶人”杜撰虛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員扮演“持寶人”,不得暗示或要求專家修改文物評估結果、高估文物市場價格。
專家有贗品
2005年5月,央視《鑒寶》節目中,一幅吳作人的《牧牛圖》,被專家現場鑒定為真跡,估價25萬元。后來,包括吳作人妻子與女婿在內的家人均認定該畫系偽作。2006年某電視臺一期節目中,專家為一套齊白石通景屏估價上百萬元,事后證實這套通景屏為贗品,畫的筆法、款識都與齊白石真跡相去甚遠……同一件收藏品,由同一位鑒定專家在不同時間鑒定,卻得到截然相反的結果?!案糁Aд肿咭蝗湍鼙孀R真偽?在一些人眼里,處處皆真品,而實際情況是贗品無所不在?!庇袠I內人士指稱,容易為大眾接受、認可的文博系統內專家不允許公開給社會上的藏品做鑒定,而目前一些電視鑒寶節目中出現的所謂權威專家,圈內人甚至不認識。
高價有貓膩
某“鑒寶”節目專家團的一位成員告訴記者:“能夠走進演播廳并最終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持寶人,必須有關系;獲得‘最具價值藏品’稱號的持寶人大都給節目出過較高的贊助。在節目中,不僅有假藏品因幕后交易而被現場鑒定為珍品,更有甚者,有些持寶人展示的藏品實際就是現場鑒定專家的藏品?!?004年9月,央視《鑒寶》欄目,專家對天津藏友朱廷哲提供的一方“清代壽山橘皮田黃凍印石”進行鑒定估價,當時現場鑒定專家是天津市藏石學會會長靳志忠,他給這方壽山田黃凍印石開出了180萬元的高價。節目播出后,很快就有觀眾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田黃石鑒賞與收藏》一書中發現,該書刊有一件與《鑒寶》欄目中質地、形狀、印記相同的田黃印石,而該寶物的持有人正是靳志忠。靳志忠后來承認,出現在那期《鑒寶》欄目中的田黃凍印石和書里的那方是同一件,不過物件并不歸自己所有。此后,靳志忠從公眾視線中銷聲匿跡。
故事有點假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電視鑒寶收藏類節目不下20檔,最興旺時多達50檔。國內電視臺無鑒寶節目的可謂鳳毛麟角,但大多形式雷同:藏家手執藏品出鏡,一干自稱愛好收藏的演藝明星與品鑒專家齊齊上臺“鑒寶”。未幾,各自亮評語。有人言假,有人出價驚人。一些節目還安排遠觀的現場觀眾也參與論真偽。
文化學者吳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些“鑒寶”節目已經失去了理性,為了追求收視成績無可救藥地陷自己于不義?!坝械碾娨暸_純粹把此檔節目視作娛樂秀,請一些對文物常識一無所知的各路明星臨場指鹿為馬、打情罵俏,與其說是‘鑒寶’,倒不如說是‘?;顚殹?、上演猴戲;大多講到藏品的來歷,持寶人不是聲稱朋友揀的‘漏兒’就是自個兒淘的寶,讓人感覺這古玩市場‘滿城盡是黃金甲’,完全無視投資文物收藏的風險,害人不淺;甚至還有電視臺索性為演員編寫好臺詞,佯裝二奶甚至還一口一個‘干爹’,低俗、拙劣地挑戰觀眾的道德底線?!?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