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余地”看時代變遷中香港兩代藝術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7-06]
6月29日,艾可畫廊推出了由孫冬冬策劃的“余地”展。展覽由香港藝術家呂振光和李杰參加。展覽在艾可畫廊位于莫干山路50號的兩個展廳同時展出,值得提到的是這是師生二人第一次同臺演出。展覽通過兩位優秀的香港藝術家,對比出兩代藝術家在藝術觀點上的差異與共性,并由此伸展出與藝術相關的文化態度的時代變遷。
展覽挑選呂振光最新的作品系列,對于這位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25年的藝術家,在藝術教育方面成果斐然。包括李杰、白雙全在內眾多香港年輕藝術家都出自呂振光門下。呂振光向我們介紹在從教25年之后,出于對自身創作的原因,2年前就從香港中文大學辭去了教職。在辭職之后,一直主張藝術與生活應該一體的藝術觀點,2年內并沒有直接進行創作。直到艾可畫廊安排了這次在上海的展覽,他專門來到上海駐地創作,集中展現了他最新的藝術思考與狀態。呂振光出生于廣東海豐,童年離開大陸依據香港,并在臺灣師范大學接受藝術教育。從臺灣回到香港后藝術家并沒有受到當年臺灣“鄉土藝術”的影響,并在中文大學任教期間逐漸發展出形式感強烈并不失浪漫敘事形式,最終蛻變到如今的“線條極簡”。
作為學生輩的李杰認為在讀書期間受老師影響很大,雖然這種影響并不是簡單在作品創作上的影響,更多是在對藝術的認識和態度上。李杰在這次艾可的展覽中,展出其具有代表性的“床單色塊”,包括藝術家將童年記憶中的洗發水商標反印在畫有底色的瓦楞包裝紙上,并輔以特別的燈光之類的綜合材料作品。這些帶有強烈生活氣息的作品穿插在呂振光的作品之間,用年輕藝術家的輕巧多變對比出老一輩藝術家的穩重與堅持。
在這樣的對比關系中,策展人孫冬冬認為對比的不僅僅是作品上的差異,而更多是兩代藝術家從作品的形式和氣質中反襯出來的兩種文化立場。對于出身內地在臺灣接受藝術教育的呂振光,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根深蒂固,而更加年輕的藝術家更多的藝術立場來自于對生活的直接體驗。另一方面在師承關系中又能體現出呂振光在教育中強調的“對自身最真實的感受表達”。呂振光認為對于藝術家來講,沒有感受的“深刻”不如有直接感受的“淺薄”。這種力圖讓藝術家拜托“宏大敘事”回到自身經驗中來的藝術教育觀,我們在李杰以及白雙全的作品中感受明顯。
李杰同時入選了這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作為本屆香港館的唯一藝術家,李杰認為入選的過程比較順利。相比較以前藝術家向藝術發展局提交方案,這屆直接由M+美術館邀請藝術家參加。由于美術館學術委員對李杰有多年的觀察和了解,在邀請李杰參加本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的同時,并沒有對其創作計劃提專門的要求與審查,而是放手讓藝術家自由創作。由于常年堅持隨性創作的習慣,李杰認為他并不想因為重要的展覽而改變自身的創作習慣,所以參展方案現在并沒有完全想好,李杰笑言,“到時候應該會有全新的方案出來”。而對于眾多國際大牌畫廊入駐香港,李杰也認為這對香港本土年輕藝術家沒有太多實際影響,年輕藝術家還是應該做好自己的作品。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