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大調整:收藏與投機的一場博弈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6-28]
有人把從去年秋拍延續到今年春拍的這次藝術品市場大調整,比喻為一個“去泡沫化”的過程。
近年來,隨著以藝術品投資基金為主體的各類機構紛紛入市,藝術品市場正從收藏型迅速轉向投資型甚至是投機型。藝術品市場“資本時代”的到來成為共識,藝術品淪為低買高賣的投機工具,許多拍品短期內多次易手,交易價格迭創新高。在資本的推動下,部分藝術品的成交價格已嚴重背離其內在價值。與此同時,大量個人收藏者由于資金實力不足,面對扶搖直上的藝術品價位只能“望洋興嘆”,暫時退場或駐足觀望。
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價格的“泡沫”和過度的投機必然導致行情的調整與下行,在擠“泡沫”的過程中,市場的兩大陣營藏家或長線投資者,與短線投機客之間,展開了另一回合的“博弈”。一方面,部分追高買進的投機性買家嘗到苦頭,不但預想中的高收益率已無法復制,甚至想“斬倉”出貨也難。另一方面,作為市場堅實基礎的藏家再度相機入市,其中包括不少新面孔。只不過藏家對拍品的選擇出現了新的方向和口味,除了精品力作依然受到追捧外,一些處于“價值洼地”中的、文化藝術含量高的門類也得到重視。
與此形勢相對應,拍賣公司也開始深入“挖潛”,注重文化價值的挖掘和學術上的梳理,例如,嘉德首次推出“水墨人物畫”和“新水墨”兩項專場拍賣,成交額分別超過6500萬元和1380萬元,成交率超過80%和90%。華辰則推出“故國情懷明遺民書畫作品專場”、“百年啟功”等專場。文人舊藏額外被關注,成為低迷行情中的一片亮色,在嘉德的“文心磊落中國近當代文人書畫集韻”專場上,近200件作品成交率達97%。其中,“唐弢藏珍”眾多拍品以高出估價10余倍的價格成交。
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以來,作為第五大投資渠道,中國藝術品市場財富效應凸顯,投資年回報率高達26%,已超過風險系數較高的股票和房地產。然而,資本的蜂擁而入,在擴大藝術品市場規模的同時,也為市場帶來了新的問題。藝術品收藏的出發點在于對藝術的真誠熱愛與保護傳承,而資本的逐利本性,容易讓收藏市場偏離主線,失去其本意。
藝術品的特殊性,決定了藝術市場與金融市場內在規律的不同,用金融市場投機的思路操作藝術品交易,未必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這次行情“遇冷”,就讓一些投機客嘗到了失敗的教訓。因為金融市場有一個完整的估價體系,而藝術品卻難有標準化的估值。同時,藝術品的流通性遠遜于金融產品,證券市場出現震蕩之時,持有者可以認虧拋售,而在藝術品市場,當你想退出時,未必有人接手。
對于真正的收藏家,或者長線投資者來說,他們在買進藝術品的時候就做好長期擁有的準備,即便將來出手,也可以借助“以時間換空間”而獲得令人驚喜的回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