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江蘇爭搶“過云樓” 評:責任感令人欣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6-24]
近日媒體報道,著名的“過云樓秘藏”回歸江蘇之路陡生波折!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6月12日透露,北京大學經研究決定按照北京市文物局的有關規定行使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優先購買權,對在6月4日晚以成交價2.16億元創古籍善本拍賣世界紀錄的“過云樓藏古籍善本”進行收購。
面對北京大學的橫刀奪愛之舉,江蘇省有關方面也不甘示弱,以省人民辦公廳的名義緊急致函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力爭該批藏書順利回歸江蘇。雖然這批珍貴的“過云樓”藏書最終花落誰家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是雙方的爭搶,卻讓文化界人士和網友感到寬慰,紛紛感嘆:這樣的爭搶,真的可以有。
這批“過云樓”藏書的拍賣價格,高達1.88億元,加上傭金總共2.16億元,創造了中國古籍拍賣的世界紀錄。然而,這種拍賣價格上的“天價”,遠遠不能概括這批藏書的全部價值,除了藏書本身的文物價值之外,其史料價值、文化價值、研究價值,遠不是用金錢多少所能衡量的。這也就意味著,“搶書”的背后是在搶文化、搶歷史。不管這批圖書最終被誰搶到,都足以說明雙方對其文化價值的認同和重視,這一點尤為令人欣慰。
由北大和江蘇省的“搶書”,讓人不得不想起最近幾年的另外一種“搶”,那就是搶名人故里、搶名人墓地、搶名人出生地,乃至連神話傳說里的人物都要搶。從李白到曹操,從趙子龍到大喬、小喬,都被搶了個遍,甚至連上不了臺面的西門慶和潘金蓮,都成了地方政府爭搶的對象。為了爭搶成功,甚至不惜混淆歷史,虛構證據。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里,看中的不是歷史名人身上的文化價值、人文價值,而是其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一旦爭搶到手,就大興土木,投入巨資建造出一大堆的亭臺樓閣,然后開始招攬生意。這種所謂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不過是拿文化當幌子,并非真正的保護文化,保護的也并非是真正的“文化”。
“過云樓”藏書雖然有巨大的經濟價值,但不管是北京大學、南京市圖書館還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看重的都是其巨大的文化價值,更不可能利用這批圖書來搞旅游,賺大錢。否則,擁有另外3/4“過云樓”藏書的南京市圖書館,也不會多年保持低調,從不對外宣傳自己擁有稀世藏書了。
總之,爭搶藏書的雙方,都體現出了高度的文化責任感和為了文化事業一擲千金的魄力,這一點,是尤為難得且令人欣慰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