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當代藝術假大空 像“藥”一樣可能有毒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5-08
    徐冰:當代藝術里有假大空的成分

    他曾經創作出一部“無人能懂”的《天書》,而今,他帶著“人人能懂”的《地書》來到上海。與一些努力將自己變為單一符號的藝術家不同,徐冰是折騰的,也是多變的。在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訪時,他表示,自己參與當代藝術系統后認識到其種種弊端,“我覺得我不喜歡的地方,就在于,它有點故弄玄虛?!?br/>
    藝術家、中央美院副院長徐冰在新出版的《地書》上畫了一副圓圓的眼鏡——這就是他的簽名。他正在上海外灘展出的新作品《地書》中除了符號與Logo,并無任何文字。

    與不少功成名就致力于維護其商業品牌的藝術家不同的是,徐冰是折騰的,也是多變的,你不知道他下一步又會有什么新的作品,身處當代藝術系統之中,在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訪時,徐冰卻對當代藝術持批判的態度:“我要是不參與這個系統,我也不能夠批判它。西方人也在自我反省這個系統,當代藝術像藥一樣,用好了,它可以治病。用不好,它也可能有毒,它會害人?!?談當代藝術

    希望對人類的思維有啟發

    藝術評論:你的新作《地書》中似乎反映出一種反復雜、反深刻,或者說反對故弄玄虛的傾向。

    徐冰:對。我不太喜歡故弄玄虛。我過去對當代藝術特別有興趣,出國也是想了解當代藝術是怎么回事。當時,西方當代藝術這個領域,獲取的信息在國內很少。作為一個非西方主流文化背景的藝術家,怎么樣跟這個系統發生關系,以前對我都是一個疑問。

    但在西方,后來直接參與進當代藝術領域之后,我發現這個系統了不起,但是又有很多問題,跟這個時代差不多。我覺得我不喜歡的地方,就在于,它有點故弄玄虛,就跟你說的一樣——它利用人們對藝術的尊重,別人面對它時總是覺得有內疚感,看不懂,是因為自己缺少藝術的教育。

    藝術評論:不懂是“我”的問題。

    徐冰:對,我不懂是我的問題。咱們有這樣的藝術理念,認為藝術總是要和人民發生關系,或者為人民服務。聽起來是很老舊的說法,但也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希望我的作品平易近人,親切,但別人進入以后還會發現,作品中其實有一些不同的東西,而且對他們的思維有啟發。我希望我的藝術是這樣的。

    藝術評論:更多的是在啟發人們思維的角度。

    徐冰:我覺得藝術不藝術本身不重要。我也并不會把自己的工作限制在藝術本身。我更不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出一件好的藝術作品。我只要求自己的工作有創造力,對社會有益處,值得去做。值得去做,就是因為對人類的思維有啟發,或者是一種新的看問題的角度。他值得去做,那就認真去做。至于這個東西,你說是藝術也好,或者什么也好,都沒有關系。因為真正有價值的創造,都是在幾個領域的中間地帶出現的。比如,我希望我的這件作品《地書》也能夠獲得讀書界的關注。因為它事實上是一本書,只是因為我是學藝術的,所以別人認為它是藝術作品,但如果格非做了這樣一個東西,它可能就自然地放入書評的領域了。你必須從其他領域,或者幾個領域之間的地帶找到新東西,帶給藝術領域。

    藝術評論:就跟中國古代說“游于藝”一樣。當然看到其中也有一些游戲的成分。

    徐冰:當然有。因為現在的人都很懶,沒有耐心。所以你必須要讓他感到親切,讓別人介入。我不希望我的作品上來就把別人嚇跑。所以我老覺得當代藝術里面有“假大空”的成分,就是它是強加于人的。

    藝術評論:你說的是中國、國外,還是都是這樣的?

    徐冰:嗯,都是這樣的。

    藝術評論:上次陳丹青在上海接受《藝術評論》專訪時也談到當代藝術浮躁的一面,他覺得是文化激進主義導致的后果。你怎么看?

    徐冰:我其實很早就對這個系統有一些看法,批評當代藝術系統自身的弊病。與陳丹青也有過一些討論。

    藝術評論:你的作品是不是想要超越藝術系統本身?

    徐冰:我沒有把藝術太當回事,你把藝術太當回事你就超越不了這個范疇。系統本身其實沒有東西可找的,因為藝術的深度和它的進展不在于風格之間倒來倒去,或者流派之間倒來倒去。在這之間倒來倒去是不會有大出息的。當代藝術領域有點復雜,它是附著在整個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大的利益結構之內的,一塊像癌細胞一樣的東西,它事實上是附著在這個肌體之上的,但它又以反對這個肌體的姿態來出現??蓪嶋H上,這個肌體也需要這種癌細胞,讓自身更健康,所以實際上是一種互為利用的關系。

    現在看,這個系統由于形成歷史太短——當代藝術與繪畫、雕塑的歷史相比,非常年輕,它在發展的同時,又在做自身瓦解的工作。所以絕大多數作品都是不成熟的,它也不可能成熟,因為歷史太短,帶有實驗性。因此在這個系統中,很少有偉大作品。但是人類為什么要做這些東西?就像人類在正常思維之余要有一些超越正常思維、邏輯的活動,來活躍和刺激人類的創造力,當代藝術實際上起到的是這樣的作用。它具有實驗性,它的實驗性本身不能開花結果,但這種實驗性的內容、材料、結果,可以提示給其他領域來使用,包括文學、電影、經濟,方方面面,都可以使用當代藝術的實驗成果。

    我覺得,當代藝術像“藥”一樣,用好了,它可以治病。用不好,它也可能有毒,會害人。這是我參與當代藝術所體會到的。

    藝術評論:就像你之前說的,當代藝術重要的不是哪一種形式,而是和社會或者其他領域關聯的方式?;蛘吣鷦偛耪f的“假大空”,其實是缺少一種核心的精神?

    徐冰:這個事情有點復雜。又得說到這個社會淺薄,沒有耐心,喜歡簡單化的東西。為什么這個符號在今天是有效的,因為符號給人們提供了符合這個時代需求、習慣、速度的手段。當代藝術中為什么有假大空,因為這個時代有太多刺激和吸引眼球的東西,所以有些人很注意保持自己的藝術風格和樣式。就像廣告效應一樣,不斷建立自己的符號,他才能夠有立足之地。這也是在藝術上并不自信的表現,他需要不斷保持、維護、扶植自己的符號。絕大部分藏家考慮的并不是藝術本身的東西,而是這個符號,或者說這個品牌的價值度,和它的潛力股成分。所以他需要尋找能夠代表這個藝術家風格的符號化的東西。

    藝術評論:就像商業的品牌一樣。

    徐冰:可以這么代表這個藝術家特征的東西。

    藝術評論:你可以舉例嗎?

    徐冰:那沒有必要。很多人都會受到這種品牌與利益的影響。包括我自己也會有這種影響。

    藝術評論:是不是多與少的問題?

    徐冰:但從我個人而言,我自己從來不從風格、材料、樣式上來考慮藝術。所以我的作品,每一件都跟過去不太一樣。

    談藝術教育

    學校應該是一個物種庫

    藝術評論:你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身份是中央美院副院長,能否談談這些年你對藝術教育的心得。

    徐冰:教育、學校其實應該是不拒絕任何有益的文化營養的地方。應該是包容的。學院應該是最古典的、最傳統的、最激進的、最前衛的、最西方的、最東方的東西,我覺得都應該有。但是每一個領域都應該有非常深入、非常學術的態度,去保護它,研究它。因為藝術確實是一個大的生態,這個生態里面,任何一個物種的破壞與丟失,都會影響整個生態,因為它們像一個生物鏈的關系。所以社會上可以野蠻生長,但學院有更多的一個任務,有責任作為物種庫,把這一切都保留下來,培育一種藝術生態的多樣性,作為一種知識,為學術研究,為有無限吸收力的學生提供一個多樣性的場域。本質上我們不能要求學生這樣或那樣,你只能把所有東西提供給他,讓他在這之中挑選自己有共鳴的東西,幫助他調動出自己特殊的部分。

    藝術評論:你到中央美院之后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吧?

    徐冰:很多工作都是關注年輕藝術家。發現年輕人怎樣用藝術和這個世界發生關系的。年輕人一定是代表了下一個階段藝術發展趨勢的。我們今年要舉辦一個大型的CAFAM(中央美院美術館)的中國青年藝術家的大展,我希望這個展覽是研究未來的藝術趨勢的,帶有藝術生態田野調查性質的。新一代年輕人,他們和他們的作品與社會發生關系的態度和方式的特征。我們一般感覺這一代似乎沒有很強的社會責任,跟我們這代人不同,但其實他們都是非常認真地探討自己和社會的關系,通過與異性的關系,與生活空間的關系,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看起來是非常個人的、私密的,但這都涉及很多核心的問題,其中也有很多是很有價值課題。但是盡管他們自己可能并不知道,在他們的作品中,這個東西如何有價值。

    這個年齡層藝術家的某些東西,往往比我們這些所謂成功藝術家的東西,要有意思得多。很多成功的藝術家,其實相對來說比較固定化,他們那種核心創造力已經轉換成一種樣式化的東西。

    藝術評論:其實就是創造力在衰退。你被認為不斷據有突破力,你是如何保持這種創造力?

    徐冰:跟著時代走。時代走,你就往前走。就是這么簡單。

    藝術評論:你上次在上海博物館“致偉大傳統”的講座中提到,看傳統也是要看到其中和自己切合的東西。

    徐冰:傳統簡單來講,你得激活它。就像《地書》這個東西,真正的靈感來源在于我沒有象形文字的傳統。如果我只是把象形文字寫得更好看,或者更美,其實沒多大意義。你得使用你身上有的東西。你有象形文字的傳統,這種傳統影響了你看世界的方法。中國人每寫一個字就是畫一個小圖,我們畫了幾千年,這種傳統對我們的思維有什么影響,它一定是有關系的,我們看當地的標識符號就有我們獨特的眼光。

    談作品

    文字是可以玩的

    藝術評論:從《天書》開始,你的作品經常和文字有關系。

    徐冰:我的作品大家可以看到最后有很多的文字、書籍作為材料,以這樣的材料做過大量的作品。是因為我自己或者我這一代人和文化之間奇奇怪怪的關系,就是一種很別扭的關系,進也進不去,出也出不來,但是我們對文化和文字有一種內心的尊重。所以我就做了很多看上去像書,其實都是無法閱讀的書,或者給你的思維制造障礙的書。這是我跟文字之間發生的關系。其實這種帶有“搗亂”性的書表達了對于書籍、文化的尊重。

    比如說我們在上小學的時候,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繁體字,第二學期的時候政府就發布了簡體字的方案。這種經驗是我們這一代人非常特殊的,中國人一直對文字是非常崇敬的,文字是老天爺給我們的。實際上那種文化的環境又讓我們認為文字是可以玩的。

    藝術評論:不談《地書》中的文學故事部分,它傳達了什么樣的信息?

    徐冰:一個是我很想通過這本書表達我認識到的未來人類溝通方式的傾向。第二個我是想表達今天的人所處的符號化的生活。另外我就是想做一個試驗,我一定要向世界提交一本書,這是任何人都能讀懂的。它與傳統的文化界定是不同的,我與文化和文字總是發生較勁的關系。所以就做出了這么一本書。

    藝術評論:你認為用這樣的標志語言可能更好地溝通嗎?

    徐冰:人類視覺的領會是最少誤會的,是最可靠的。曾經有個西班牙的傳教士給國王的報告中說:中文象形的方式最有可能成為世界語言。事實上今天這個時代就是新一輪象形文字的時期,象形性和符號性成為人類今天最偏愛的交流方式。這表現在個個領域和體現在每一個年輕人的身上,是因為對形直接的把握是最可靠和最直接的。

    很多人懷疑《地書》語言是否能夠表達細膩的內容和情感。實際上任何語言都是粗糙的,表達的細膩和豐富度是由于我們有使用這種語言長期的經驗和習慣,所以我們懂得如何與這種語言配合,而讓我們的語言變得非常的細膩和充分。但實際上,讀者和寫作者都懂得在粗糙的語言的空間中補充和領會內容。這就是語言特性核心的部分。(徐冰)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