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年紀王崮古墓未遭偷盜 山東地區屬首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4-18]
盡管繁瑣細致的考古工作只是剛剛開始,但沂水春秋墓葬已經取得重大考古成果。16日,我省權威考古專家、省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同修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沂水春秋古墓的不凡之處。
此墓的發現之處,位于“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紀王崮的最高處,堪稱高山之巔。鄭同修說,我國到漢代時,有“坐山為陵”的現象,將社會上層人群的大墓構建在山頂是普遍現象。但在春秋時期,在他本人掌握的信息中,全國還是第一次出現這種現象。
沂水春秋墓葬是我省考古人員發掘的第三處春秋大墓。第一次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沂水縣劉家店子發現的春秋中期墓,出土了陶器、銅器、金器和玉石器等各類文物600余件;第二次是濟南長清仙人臺春秋墓葬,1995年3-5月,由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對其進行發掘。此次發掘活動還被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鄭同修說,前兩處春秋墓葬,從規模來看“都沒有這么大”。
還有一點足以超過前兩處春秋墓葬的是,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除了施工時被人無意中損毀部分,其余的保存很好,未遭偷盜。這一點在山東地區周代大墓中,尚屬第一例。
沂水春秋墓葬中,車馬坑和墓葬同處于一個范圍內,且很可能處于同一封土堆下,這一點在歷次考古發掘中也是“極其罕見”。鄭同修表示,自己掌握的信息中尚無這種情形。在場擔任考古發掘顧問的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博導任相宏認為,天上王城景區所處崮頂南北狹長,古墓埋葬面積受限,地理環境很可能是導致墓室和車馬坑同處一個地方的原因。
此外,在東西寬4米,南北殘長7.5米的殘存車馬坑中,殘存車馬4輛,其中2號車中有鼎、鬲、敦各1件,這種車輿中還載有青銅器的現象在山東也是首次發現。
“目前的考古只是初步階段,正在繼續清理中,棺槨還未清理打開,周圍情形不清楚,因此此墓國別不清,墓主性別不清,亟須考古人員解決的問題還有許多?!编嵧拚f,種種疑問有待下步發掘研究工作來解答。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