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奮:古代文化在中原 近代文化在廣東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4-17]
廣州4月15日電(索有為 張璐琳)廣東省文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斯奮15日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百年華誕名家講座表示,古代文化在中原,近代文化在廣東,認為廣東沒有文化是因為沒有融合文化發展的規律,從文化評判的標準去認識問題。
當日,粵海聽濤•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百年華誕名家講座在此間舉行,劉斯奮對嶺南文化的緣起、流變、特點以及前景的講述開啟了名家講座首講。
劉斯奮稱,從流放囚犯的蠻荒之野,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再到如今吸引眾多外來人才的繁華商都,嶺南地區走出一條與中國其他大部分地區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他說:“在鴉片戰爭前后,廣東利用當時全國唯一一個通商口岸廣州,接受了很多外來的文化、思想以及先進的設備、機械等。所以,廣東最先接受先進工業文明的洗禮,并向全國輸送輻射?!?br/>
劉斯奮表示,廣東農業文明發展得比較晚,但是如果用新的工業文明來判斷,廣東涌現出一系列在農業文明時代所沒有的、屬于工業文明時代的文化形態,比如產業文化。因此,廣東是新興的工業文明而不是傳統的農業文明。只有從時代的劃分上界定清楚嶺南文化的地位,才能確立廣東的“底氣”,才能使廣東的文化建設有一個清晰的起點和明確的目標。
劉斯奮說,特別是近代以來,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無一不是開全國風氣之先的人物。此外,嶺南人還創造了許多個“第一”,如第一個現代公司、第一家新聞報刊、第一所新式學校、第一個電影家、第一個攝影家等,黃埔軍校對現代歷史的貢獻更是直接而巨大。改革開放以后,嶺南人民的觀念變革、制度創新等等文化創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的貢獻更是有目共睹。
劉斯奮坦言,廣東精英文化、精英意識不足,對文化特別是高層文化缺乏一種敬畏之心,這是廣東人最缺乏的。廣東要想建立中國文化強省,要在產業文化這個“廣度”上、精英文化這個“高度”上、民間文化這個“深度”上狠下功夫。(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