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抬高70后藝術家?一幅作品被拍出550萬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4-11]
上周進行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一位70后藝術家的一幅作品被拍出550萬港元的價格(含傭金662萬港元),令許多人大跌眼鏡。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在藝術市場上紅極一時的周春芽、劉野等人的作品連續流拍,“85新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張培力的作品也遭遇流拍。
周春芽等人的作品流拍其實并不奇怪,他們創下的高價本來就是資本推動下的產品。而現在,他們背后的資本之手開始喜新厭舊。
雖說現在拍賣場上的藝術品跟藝術家本人已經沒多大關系,但這種顯而易見的改弦易張,難免讓人心生疑竇:這幅550萬港元的作品,市場憑什么就這么容易接受它而且創出了新高?有心人查證出,這位70后藝術家作品上拍不過才3次,作為在拍賣市場上名不見經傳的藝術家,瞬間取代周春芽、劉野等熟面孔成為寵兒,可見資本的“恩寵”也是來得快,去得更快。
這種情形,不用太費腦子和證據就能判斷出,這是資本干的好事。畫商囤積了一大批貨,通過拍賣行的運作,制造出藝術家作品的一個價格高點,借以拉動藝術家的其他作品價格,然后伺機出貨。這種手法并不少見,基本上就是個公開的秘密,但它依舊在中國藝術市場上屢見不鮮,屢屢奏效,炒完了一批,再炒一批。
拍賣季里,蘇富比拍賣有風向標的作用,某種程度上,它的成交結果將會對各拍行產生后續影響。因此也可以說,現在藝術市場的資本,正在悄悄地改天換日。我們對年輕藝術家創新高的作品是否“值得”不作評價,市場行為,歷來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況且二級藝術市場的價格也無“太高”的理由,只有“是否透支”一說。但我們對越來越受資本左右的藝術未免有些憂慮。
在資本左右下的藝術,信息和價值是不對稱的,是沒有真金假銀的區別的。這是因為,對于資本來說,藝術(品)只是一個標的物,左手5塊右手10塊進行倒換,它不會關注藝術本身的規律,也不會關心是否對藝術發展是好是壞。在資本看來,只有“賣得出”和“賣不出”的區別,從來不會真正關心所謂的“藝術價值”。在對待藝術品是好是壞的標準上,以價格賣得出高價為準繩,簡單、強硬,一如純爺們真漢子。
然而,當藝術自己也用價格作為衡量好壞的標準時,就已經拜倒在資本腳下乖乖地當了婊子。這幾年來,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用價格的高低衡量一個藝術家的好壞,價格不斷創新高破紀錄,就說明藝術家越來越牛。這種判斷標準,越來越使人們偏離了對藝術正確判斷的軌道,也就意味著,藝術正在喪失它的固有本性。
藝術臣服于資本,必然導致藝術環境的變質。在資本作用下,任何藝術品都可能成為“偉大”的作品,任何藝術品也都可能成為“爛貨”一堆。動用資本進行藝術品價格的運作,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市場眼光好壞、價格漲跌的事,而是涉及摧毀藝術評價系統的立場問題。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藝術家,為資本所替代的藝術評判系統所迷惑的時候,他們又得具有怎樣強大的力量才能保持藝術的獨立性?我們又從哪里來的信心可以說中國藝術是在健康發展呢?又有哪里來的理由認為未來的藝術品還能被資本所青睞?花無百日紅,缺失了獨立評判系統的中國當代藝術,資本必定不可能長久盤旋在身邊。
當然,這一切,跟藝術家本人無關。短短數年,《蒼白的不只是你》在數字上飚升到550萬港元,可據說這幅作品最初出手時,藝術家只從畫廊那里拿到了10萬元人民幣。請看,在資本這個真漢子面前,誰又能說藝術家本人不是受害者呢?蒼白的不只是你,蒼白的還有藝術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