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研討會綜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2-09
    2011年12月2日,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入冬以來頭場大雪也未阻擋住觀眾的熱情,展廳內人頭攢動。下午14時,諾大的七樓學術報告廳擠滿了旁聽的美術愛好者,聆聽在此舉辦的學術研討會。會議由中國美協副秘書長張旭光主持,他向大家介紹了到會的理論家王宏建、劉曦林、陳醉、王鏞、趙力忠、梁江、李一、殷雙喜、尚輝、裔萼,評委代表、油畫家王宏劍、中國畫家胡明哲、孔紫、陳輝,獲獎作者王冠軍、孫震生、李學鋒、康蕾、黃可一、袁佳、努爾買買提、李傳真、何佳榮、張迪毛、徐波雄等。尚輝、殷雙喜擔任學術主持。

    張旭光介紹說“全國青年美展”自2008年舉辦第三屆后,中國美協將之設立為三年一屆的常設性、制度化的重點展覽活動,跟“全國美術作品展”、“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一起成為中國美協重大打造的三大品牌展覽,為青年美術人才提供了長期制度化的平臺。舉辦此次研討會的目的在于肯定成績,提升信心,鼓勵創作。希望大家在更大的歷史時空中探討當前青年美術創作,從繼承古今中外優秀文化遺產上,總結青年美術創作的優勢和不足,對青年美術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發。

    與會專家對本次展覽給予充分肯定,表示觀看時有振奮之感,認為藝術水準齊整,內容題材廣泛,形式體裁多樣,語言材料豐富,視角新穎獨特,情感真摯誠懇,呈現出平和的創作心態,體現出青年美術家努力探求、不斷求新的特征,能夠代表青年美術主體的創作水準,反映出當前青年美術創作成果,呈現出中國美術今后發展的良好態勢。專家們概括總結了本次展覽的特征,各畫種的優劣,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指出不足,并寄予青年美術家要敢于擔當,銳意創新,積蓄力量,努力實現美術強國之戰略。

    尚輝以“穩健中的行進”來評價此次展覽,與上世紀80年代“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和“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給予人們具有顛覆性的藝術觀念相比,呈現平和的樣態。當時美術界強調觀念性、現代性、斷裂性、批判性,而這次更多地看到青年藝術家在承傳中有發展和創造。主要參展作者以70后為主體,他們成長于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處在一種思想解放、思維活躍的時期,力求在前人基礎上進行新的推進。如寫實性繪畫作品突出,青年藝術家站在時空交會的歷史點上,進行了歷史的創造;漆畫給人的感覺非常強烈;一些版畫作品讓我們感受到、捕捉到當下時代朝氣蓬勃的信息。

    王宏建回想起第二屆青展中看到羅中立的《父親》后感受到的震撼力,當時青年人藝術探索與中國的命運緊密結合,對未來既充滿希望,又感到不知所措。談到這次青年美展規模大,參展作者多,作品學術氣氛濃郁,但更像是規模超大的學院畢業展,青年人都拿出最好的作品。經過30年的成長,如今的青年畫家接受完整的學院教育,沒有太多的政治負擔,能夠更自由地表達,最重要的是以自己真實的心情、感情去畫、去寫自己的所思所感,雖然青澀,但是非常真誠。

    梁江從這個展覽看到中國美術界已經走出了浮躁,走向了平和,凸現出學術性。他分析說,油畫寫實水平非常高,畫家們熟練地運用各種油畫語言;工筆畫體現了我們當代中國畫能夠達到的新高度;雕塑材料豐富,手法多樣;漆畫突破原有水平,拓寬了漆畫的表現力;版畫、水彩畫相對軟弱。他指出寫意性中國畫要突破;要注重寫實油畫藝術品格,警惕為寫實而寫實的描摹等不良的創作傾向。他認為在創作構思方面,青年美術家不再像以前一樣脫離人生,脫離社會,而是從自己心靈的深處發掘,表達自己對社會、自然、生活的真實感受、真實體驗,真正深入到底層,反映社會的現實題材,還有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狀態。體現了中國美術青年群體正要崛起的潛在的雄厚實力,展示出中國美術持續發展的廣闊前景,具有令人振奮的氣象。

    劉曦林認同當前美術逐步走向平穩,他指出這是由社會的時代氛圍決定的,我們身處和諧的社會和平穩的時空,這種和諧的藝術油然而生。他說這代青年人心態比較虔誠,寫實功力扎實,但相對缺少朝氣。青年人要找到傳統和創造之間的契合點,一方面在深入感悟生活的基礎上,深度表現主題思想、內涵精神和內在美,即使在技術上不完整,但能夠感染人。對生活認識的深入和創作沖動的激情爆發,可能產生內在美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在形式上深入,無論是寫實還是抽象,要有自己的形式節奏的要求,盡可能和自己的內容達成共振的藝術效果。在如今自由的創作環境中,自身對生活認識的深度、技巧把握的程度、藝術修養的深化,將是塑造一個青年藝術家走向成熟的最重要的功夫。

    王鏞談到現在的展覽不可能出現如同第二屆青展那樣的轟動效應,當下美術處于相當于文藝復興前期的一種蓄勢待發、能量積累階段。青年人扎實的寫實功底為中國美術發展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強大的后備力量。他從當前國家提出“文化強國”的戰略,引伸出“美術強國”的概念,而且談到美術強國的建立寄托在青年美術家的身上,未來寄托在青年身上。所以希望青年畫家必須要有一股雄強的氣勢,要有強悍的銳意創新力,進一步解放思想,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想象力,把中國當代美術推向更高的階段。

    他不贊同劉曦林的看法,認為這個展覽呈現出青年美術家的一種青春朝氣和陽光心態。如果說青年少年老成,缺乏朝氣,那是由于有些老的美術家、理論家提倡回歸傳統,筆墨至上,對青年無形中形成的一種誤導。

    陳醉用“精、細”兩個字來概括展覽,他認為正是由于中國有龐大的美術從業者基數,才精選出500余件精細之作。他著重探討重新認識寫實能力的問題。寫實能力是我們表達能力的一種體現,我們要尊重技藝、崇拜技藝,鼓勵以新的觀點、新的手法來做好寫實性繪畫。改革開放以后,出現了多元化的局面,但在一段時間里面,中國寫實能力慢慢萎縮?,F在年輕人能夠靜下心來,打好基礎,不被各種主義所左右,加深對寫實繪畫的理解,努力推進和發展寫實藝術語言,這是非常重要、非??上驳氖虑?。

    趙力忠談了觀展后三點感受。一是撲面而來的朝氣。二是踏實,從選材到表現,感覺青年們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從藝。三是希望,為了中國畫明天,為了美術界的明天,寄希望于各位青年藝術家,必須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精,人精我絕,

    李一著重談了展覽活動的幾個亮點。第一點,中國美協主抓青年美術創作應該說是本屆協會工作的亮點,積極采取措施造就未來領軍人物,凝聚各方美術力量;第二點,展覽在題材和主題上非常突出的一個亮點是青年人畫青年人,畫青年人的現實生活,畫青年人的夢想。這些作品包括《今夜不回家》,《無人接聽》,《在路上》,畫的是此時此刻的青年人的生活,我們可以通過畫面了解當下目前青年人在想什么,做什么,作品的時代性和當下性完整地給觀眾展現出來。

    鄭工從這屆美展看到青年美術家群體一種成長、成熟的程度。他說,整個展覽的作品體現出從容不迫的氣象,不驕不躁,自信滿滿,有一種謙謙君子之態,這就是一種成熟?,F在爭論30余年的“畫什么”和“怎么畫”的問題已不是問題,這也是一種成熟。但要更進一步思考,我們不爭論風格手法,不爭論趣味的高低,那應該如何評價我們的美術?哪怕評價有所偏頗,在觀念、趣味、手法上會出現一些出人意外的東西,那才是年輕人應當具有的銳氣、朝氣、才氣。過去的評判標準在改變,現在當下的問題是創作與批評之間存在一種錯位。創作者的心態是淡然的,越發趨向于個體的心性的表達,批評家面對這樣的創作經驗,往往陷入到一種解釋的狀態,甚至出現一種失效的狀態,藝術家在錯位當中要注重自我的評價。

    王宏劍作為三屆、四屆青年展的油畫評委主要探討油畫創作問題。他說,力作在動蕩的時代才能產生,人有非常強的激情才能產生非常大的作品,現在中國油畫相對平和,表現技巧整體水平提高。從兩屆青年美展來看,油畫普遍反映社會現實,反映普通老百姓,反映年輕人自身的狀況,擺脫了對西方現代繪畫的模仿。這種自信建立于現在中國經濟的發達和富足,明顯在油畫里面帶入了一種中國風,一種東方的審美感受,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境和筆墨韻味,這將是中國美術今后發展可以和西方油畫拉開距離的一種因素。

    70后的青年理論家裔萼以同代人的身份來思考,與前輩藝術家相比我們所處的優勢和面臨的挑戰。青年沒有意識形態的束縛,有比較寬松的創作環境,有比較寬廣的文化視野,創作相對來說比較自由。但大多數沒有比較強烈的文化責任感和民族擔當意識。展覽總體的印象是平和有余,銳氣不足,缺乏精神之氣,這是青年人面對現在消費主義熱潮的一種妥協。我們這代人如何保持藝術創作的精神?面對這種全球化的語境如何挺起藝術的脊梁?在世界格局當中如何構建我們的文化?她呼吁青年同輩應當去思考這些深刻的、宏大的問題,因為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決定我們藝術的高度。

    胡明哲回憶起評選時,美協領導再三強調,千萬不要扼殺青年人的積極性,一定不要求全責備,不要把很有創意的作品選下去。她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國美協對于青年藝術家的扶持和期冀。希望青年美展作為是中國當代繪畫的一個標桿,成為全中國青年畫家的向往,以能夠參加青年美展為終生的榮耀。她談到現在是信息泛濫的時代,是圖像的時代,我們對青年有所期待,想看到他們與眾不同的語言方式和獨特的視角。如版畫《電梯間》,就是用傳統的語言表現人們擁擠當代非常狹小的都市空間——高層電梯里,眼睛卻從不相遇,反映出現代都市人的隔膜狀態。版畫《寄給天堂的信》則是非常個人化,不斷給去世的外婆寫信,自制的信封、自制的郵票,那種溫情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綜合材料作品中有不少年輕人能夠突破認識,自己開發一些媒介完成作品,根本不在意獲獎或者入選,但這樣的作品相對較少。

    陳輝從宏觀的中國藝術在世界上是否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和能否產生廣泛深入的影響力角度入手,認為這是我們一代一代的藝術家、理論家為之終生奮斗的理想。從事藝術創作的工作者要飽含對生活的激情,擁有對生命感悟的人文情懷,對藝術要有持之以恒,甚至不為人知的忍耐和堅守,堅持探索油畫的民族化和中國畫的現代化,只有這樣我們的藝術才能走向更高更深入,作品才更有震撼力。歷代大師們都有很鮮明的藝術個性和學術價值取向,青年人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對藝術有獨立的判斷能力,要有一種敏銳的視覺和感受,要有冒險精神和勇于犧牲的精神,不斷地突破和大膽的嘗試。一輩子敢于否定自己的藝術家,才是對藝術負責任的藝術家,是有使命感的藝術家。

    孔紫認為整體氣息跟以前的感覺不一樣,過于自我的作品少了,思想性強、技術好的作品多了。經過這幾年不斷的沉淀、選擇,出現目前的這種創作狀態,能夠看到一種文化自信。藝術家作為創作者來說,在創作過程當中要調動自身的修養和情感,并將之融入到對周圍事物的觀察當中,這樣提煉出的藝術品,是大家的,是人類的。

    研究部副主任、山水畫家梅啟林比較關注中國畫,他認為山水畫比較弱,主要原因是缺乏對自然的關照,作品的概念程序化東西太多,語言表現方式在繼承性、創新性都缺乏。尤其不能容忍的是有件獲獎作品的題款上居然有一個錯別字,還有一些作品題款語句不通,不知所云,希望青年人要加強文化修養。

    幾位獲獎作者向大家匯報了創作思路,并表達了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創作中遇到的困惑。

    王冠軍談到他的獲獎作品《今夜不回家》是與《hello,北京》相對應,一個是表現外國人逛北京胡同,另一個是中國人在國外的場景,表現一種中西文化交錯感,表達出青年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和碰撞。他堅信藝術創作的共同目標是尋找各種適合自己的形式去探求美的本源。當既有的樣式無法滿足時代的發展和審美需要,人們自然會探索、發現、完善,新的技法形式、新的表現語言,新的藝術樣式自然會出現。

    獲獎專業戶李傳真談到自己成功要訣就是敢做、敢畫,不計較得失,一定要畫出與一般人想法不同的作品。她率真的不避諱觀展后的失望,認為中國畫作品都是老生常談,沒有太多新意,有些人物畫作品造型都不準。她認為人物畫創作首先要從結構上突破,打好造型基本功,加上其他的修養,全方位綜合才能最后獲得成功。

    袁佳的作品《復活的前奏》是一只豬,身上打開蓋子后露出琴鍵。她坦誠相告本以為自己的作品不會入選,結果意外地還得到優秀作品的獎項,對她是非常大的鼓勵。她認為藝術是人類想象力的體現,藝術的魅力對于她來說是神秘和創造力,她不滿足于傳統,聽從內心的需要來掌握某種技術,再義無反顧做下去。她覺得最普通的日常物品能使自己能夠感受到一些生命存在。她把菜刀、案板、小豬和鋼琴加上關節和機械節奏,呈現出不同于現實的情景,如同一個舞臺劇,有了自己的節奏,可以自我表達。選擇木頭材質則是注重木材的直接性,從開始構想,再到市場尋找木頭的過程,木頭的顏色、紋理、質地,都會直接反饋給自己,產生很好的想象,然后再一點點的手工雕鑿,非常享受這種體驗,感覺非常充實,非常興奮。

    黃可一對數碼技術在版畫創作的運用感興趣,覺得計算機和印刷術的發展和普及給版畫帶來很多可能。他說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讓這些技術豐富版畫語言,創作出跟以往不一樣的作品。這次參展作品《大飛機》就是用計算機來建構模型,然后運用絲網版來完成創作。他還計劃將來嘗試用互聯網進行創作。

    數次到新疆寫生的康蕾分享她創作的過程,她的作品是《純真的眼睛》,刻畫的是她,還有許多藝術家喜愛表現的題材——塔吉克人。塔吉克民族入畫的形象,善良、質樸的性格,傳達的是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統一,清澈的眼神,純凈的內心,也是一種內外力量的統一。這正是她一直想尋求表現的質樸的、內在的、精神的主題。為與前輩作品區分開,她選擇用紅色統一畫面,在主觀性和客觀現實的場景拉開距離。為了使紅更有力度,加強色彩的飽和力度,利用不同的紅、黃的搭配,在單純中找到豐富的感覺。

    李學鋒和努爾買買提的作品都是心系故土系列。生長在新疆北部的努爾買買提談到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到了處于南疆的母親的家鄉,那里的自然景觀和氣候狀況與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生碰撞,南疆的人情風物成為他主要表現的主題。

    工作生活在大連的李學鋒,依然鐘情生于斯長于斯的內蒙大草原,他說,自己的記憶和情感還都在故鄉,希望自己能夠有一顆平靜的心、平和的心慢慢的體會自己過去的記憶,并在繪畫里面能夠一點一點地呈現出來。在繪畫的語言形式上力圖找到一個與中國傳統繪畫更好的結合點,表達出一種更原始的視覺感受。

    大家集中討論了中國畫寫意的問題,指出整個展覽工筆畫占據絕對比例,而且實力強勁,寫意畫少而弱。但同時也都認為中國畫有一個先工后寫的過程,寫意性是需要人生的歷練和時間的累積,順其自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自然而然產生寫意性。

    最后殷雙喜以著名美術家、教育家徐悲鴻提出的“盡精微,致廣大”作為結束語,提請廣大青年美術創作者去思考、去踐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