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大有可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2-03]
當前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面臨重大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對加快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提出明確要求。黨的十七大站在時代的新起點上,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重要途徑,把“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并指出“要加快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秶摇笆晃濉睍r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以建設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城市為核心,加快產業整合,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三大文化產業帶,積極發展我國西南、西北地區等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2010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為國家層面推動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二是我國歷史文化、民族文化與生態文化資源的相對集聚為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空間與文化資源支撐。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獨樹一幟,我國地緣遼闊、生態環境多樣、民族眾多,東南西北中各有不同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態文化,并且呈現出相對集聚的特征。比如,青海和西藏以藏族文化為特色,以傳統民族工藝、民族歌舞等為主體,形成了黃南藏族自治州熱貢縣、拉薩、雅江等民族文化集聚區。內蒙、新疆以草原文化、民族文化為特色,形成了以呼和浩特、赤峰、烏魯木齊、喀什、庫爾勒為中心的民族文化集聚區。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云南三省,以巴蜀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為特色,形成了川西、甘孜、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黔東南、黔西南民族文化資源集聚區。這些民族文化資源的集聚,為發展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是“十一五”期間,各地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為民族特色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笆晃濉逼陂g,各地依托民族文化和生態文化資源,初步打造了民族民間演藝、民族民間工藝品、地域特色文化體驗、地方特色文化產品等特色文化產業群。例如,青海省通過對民族文化的挖掘,已形成一批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品牌,黃南藏族自治州熱貢藝術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從事熱貢藝術品生產營銷的企業、藝人日益增多,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貴南縣全力打造以民族歌舞經濟和藏繡經濟為主的文化產業品牌,已有900余名農牧區青年農牧民經培訓輸送到省內外就業,足跡遍布全國各大城市和旅游景區。云南已經形成以昆明-大理-麗江為中心,輻射香格里拉和騰沖縣的演藝產業集聚帶,《麗水金沙》、《印象·麗江》、《蝴蝶之夢》等知名演藝品牌都久演不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四是各地高度重視結合自身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推進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青海省包括民族工藝品業、演藝業、文化旅游業等在內的文化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資、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正在形成,呈現出工藝美術產業重點推進,藝術培訓、文化旅游等產業協調發展的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青海特色的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路子。云南省依托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生態文化,大力扶持休閑娛樂、文化旅游、珠寶玉石、民族民間工藝和茶文化產業。西藏自治區在2011-2020年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將重點扶持民族手工藝、高原極限運動、西藏特色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旅游、文化與生態的協同發展,打造各類文化旅游品牌,規劃建設西藏民族文化產業基地、西藏文化傳播基地、西藏影視中心及雅江民族文化產業帶,進行“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的小規模、大群體開發,推進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集聚。內蒙、福建、廣西、貴州、重慶、甘肅等省市區也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相對集聚的民族民間文化,大力推進重點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帶的發展。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