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綜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1-16]
11月13日,為期5天的第六屆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的主會場活動落下了帷幕。本屆文博會期間,共有超過百萬人參與了展覽、推介交易、論壇、創意體驗及分會場的百余場次活動。其中,設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的文博會主展場,共接待以業界人士為主的觀眾約20萬人次。而據組委會的不完全統計,本屆展會期間,共簽署文化產業的產品交易、藝術品交易、文化創意集聚區建設和入駐、銀企合作等協議總金額786.85億元,較上屆增長65%。
在這些統計數字之外,作為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之后舉辦的第一個全國性文化產業大型展會,本屆文博會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平臺作用更為突出,展示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的特點也更加明顯。實際上,經過前5屆的積累,特別是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之后,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全新宏觀背景下,北京文博會表現出了無可置疑的“實際效用”。這不僅為今后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好的窗口,也對我國文化產業展會的發展方向和格局帶來了全新的影響。
整合、展示、交流: 平臺作用更突出
就展會本身而言,展覽和展示當然是其題中應有之義。但是,一個展會想要通過對各種活動的設計將自身打造成一個推動產業發展的平臺,就不容易做到了。這首先需要對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充分發揮展覽和展示的作用,并通過這些作用的發揮打造展會自身的品牌,形成展會能夠發揮作用的“場域”。這個過程不僅需要對展會定位的清晰把握和設計,也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探索的過程。而經過5年的發展,現在的北京文博會已經在全國的文博會格局中形成了獨特的品牌價值,從而其平臺作用的發揮也愈加明顯。
“我們想要這個全套的燈?!薄澳銈冞@個產品在哪里有賣的?”在本屆文博會主會場工藝美術館的北京漢風至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展臺,幾天來這樣的詢問不絕于耳。這家成立于2004年的公司將傳統文化元素和符號與現代家居用品進行融合,提倡“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已經形成了較強的設計能力,具備了投放市場的條件?!拔覀儏⒓游牟容^早,展會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如咨詢的人一直很多。而且我們發現,消費者的感覺很敏銳,好的產品總是被問得最多。所以,我們現在的感受就是文博會必須要來參加,這不光對企業自身起到展示的作用,而且能讓我們直接和消費者接觸?!边@家公司的工作人員鹿群在現場告訴記者?!爱斎?,通過文博會,我們也能發現我們目前不足的地方,如現在我們的品牌辨識度還不高,還沒到消費者一看就知道是我們的產品的程度?!倍谟擅駹I資本投資、制作中國內容在海外播出的藍海電視臺的展臺,一個中國人搭檔一個外國人的主持方式也吸引了很多觀眾駐足良久。一位參觀過多屆文博會的觀眾說,看了藍海才知道原來中國文化也可以這么介紹出去。
實際上,這僅僅是成千上萬家廠商對文博會作用的感受其中之一。而要想發揮這樣的作用,需要整合業內的各種資源,同時還要形成對專業觀眾和普通消費者的吸引力,將文化產業的供需兩端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發揮展覽和展示的溝通和交流作用。
當然,除了展覽和展示之外,文博會的平臺作用還直接地體現在促進交易的功能發揮上。而正是由于文博會越來越顯著的平臺作用,參與本屆文博會交易和項目推介的省區市范圍再次擴大,眾多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參會也使得交易和項目推介顯得更加有的放矢。
創新、跨界、融合: 產業趨勢更明顯
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篇章。而在經歷了10余年的發展之后,中國的文化產業現有的產業形態什么樣,未來的走向又如何,這都是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作為一個合格的文化產業展會,應該不僅能夠發揮推動產業發展的平臺作用,而且也能夠展示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而就本屆文博會而言,記者發現,創新、跨界和融合或許將成為未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詞。
本屆文博會的主題是“文化融合科技 創新驅動發展”,不論是在主會場,還是各種分會場活動現場,這一主題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很多參展商都將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產品帶到了本次展會上。比如在廣播影視館,來自北京的各家廣電企業的終端產品琳瑯滿目。其中數字廣播不僅實現了點播功能,也讓觀眾實時的參與和互動成為可能;歌華的飛視則通過對多終端視頻播放的整合,來滿足觀眾隨時隨地的收視需求;能夠讓平面影像“立”起來的3D拍攝互動體驗區則吸引了大批觀眾排隊等候。
比起文化與科技的結合,本屆展會顯示的文化產業發展的另一大趨勢也非常引人關注,即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跨界融合,這不僅讓文化產業的生產性服務功能有了發揮的空間,也為文化產業規模的擴張提供了條件。記者注意到,本屆文博會上,很多產品都屬于制造業的范疇,而他們之所以也來參展,就是因為他們借用了文化、創意、設計的元素,走上了從制造到創造的發展路徑。如在臺灣展區,記者看到一家叫做賽尚的企業,就是將簽約藝術家的藝術作品轉化成為行李箱、衣服、文具。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化已經不再是簡單地將藝術作品的元素“印”在產品表面,而是根據作品的藝術性,再結合制造業的量產要求和技術發展進行的全新再設計,是一種融合文化與制造業發展的全新模式。
此外,文化產業的跨界發展和融合還表現在行業邊界的擴大,不論是制造業反向向上游的內容需求,還是文化產業不同門類之間的融合,比如傳統藝術和現代傳播方式的融合等,都顯示出了文化產業所具有拉動和服務其他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